论李维渤教授对我国声乐理论的贡献

2009-01-18 07:44陈岭孙静梅
人民音乐 2009年11期
关键词:李维嗓音机理

陈岭 孙静梅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李维渤教授(1924—2007)离开我们已两年了,对于他的离去,我们无不为之感到痛惜。他不仅在声乐教学上硕果累累,①而且一生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他把西方最前沿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翻译介绍给我们国内声乐界,为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贡献弥巨。在其众多的声乐理论译著中,以歌唱机理与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威廉•文纳所著(William Vennard,1909—1971)的《歌唱——机理与技巧》和弗•兰皮尔蒂(Lamperti•Francesco,1813—1892)等所著由译者李维渤教授命名的《嗓音遗训》最具有其代表性,因为前书是“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后一本书是收集了西方声乐史上几位声誉昭著②的声乐教师和歌唱家的遗著;前者是代表了科学、理性主义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研究的最大成就,后者可以说是代表了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的最高典范。③为纪念先生诞辰85周年,让我们更多的声乐界的后辈们能够记住这位学者型的声乐教授,笔者特别将上面提到的这两本译著介绍给大家,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李维渤教授为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和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

《歌唱——机理与技巧》——

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

在我国,随着上上个世纪末西洋声乐艺术的东渐,相应的声乐艺术的理论传播也顺次跟进,国内很多声乐家时时也在关注跟踪着西洋最新的声乐理论成果和发展动态,也有的声乐学者为了便于国内声乐学唱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借鉴西洋声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对发声法、语言、歌唱风格、嗓音自身“乐器”等多方面的探究,结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撰写了不少的声乐理论专著和论文。④这无疑对我国的声乐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嗓音自身“乐器”的探究和理解,关于歌唱发声机理与技巧的理论学说由于我国科技等多方面的原因,和西方比,我们的确是落后了。二十世纪我们对喉的研究显然落后于西方,⑤为缩小这方面我们和西方的差距,李维渤教授把目光投到了西方,由他引进翻译的由歌唱机理及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威廉•文纳博士所著的《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改变了目前国内上述的这种现状。威廉•文纳博士利用科学的研究手段,探究了歌唱中发声器官的生理与机理结构,并与心理活动有机结合,客观地论述了歌唱的技巧和训练的手段,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该书共分声学、呼吸、起音、声区、共鸣、元音、吐字、协调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涉及到众多自然学科指导下的大量的实验图片、实验数据、统计资料等内容。为增强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作者在书的后面还增加了字库和索引两个部分。此书在中国问世后,在传统的“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仍被应用的今天,以科学为基础的机理教学法也逐渐被我国声乐界的许多同志所了解并被付诸实践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著名声乐家尚家骧是这样评价这本著作的:

威廉•文纳的著作堪称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他治学态度严谨,收集资料广泛,研究深入,思路开阔而条理分明。他在《发展声音》中声称“愿作为机理教学者生……作为机理教学者死。但我是个心理——机理教学者”。他力图把发声的各种感觉、想象、概念、理论,用生理上的发声机能和科学知识来理解、来解释,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他在声乐上的主要贡献是:深入研究了声带的振动,进一步证明了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轻机能和重机能),才是造成人声声区的根本原因,从而科学地否定了17世纪以来的“声音进入胸腔或头腔”,或“声音从一共鸣腔转到另一共鸣腔”才形成声区的传统的错误概念(即以主观感觉来代替实际的生理机能和科学原理)。他进一步统一了“一声区论”和“多声区论”的毛病。他认为,如果不是被错误的声区理论或发声的错误所误,而是很自然、放松地去发声的话,本来是很容易取得声区的统一和不出破裂音的。……他废除了声区的概念,而代之以两种声带机能状态的概念……

另方面,他又用科学实验否定了“窦声”、“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重要性。他不否认人身的各腔体能起共鸣作用,不过,他认为在歌唱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共鸣腔体应是喉和咽腔。传统所谓的“胸腔共鸣”这术语,其实并不科学的,因为……,所谓“胸腔共鸣”,实际上,更多的是气管和支气管在起共鸣作用。这样,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唱响亮的低音时只感到上胸部分振动而感不到胸腔的下端有振动……

“胸声”则又是另一回事,它其实就是用声带的重机能状态来歌唱。“胸声”并不出自胸,这和“头声”并不出自头的道理一样。由于人体声门以下和鼻腔以上的共鸣腔体是固定不变(或变化极小)的,所以,歌者的主要发声和共鸣器官应是喉和咽腔。

总之,他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批判地吸收前人的经验,使声乐教学进一步摆脱了以传授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方式,而置于具体又可靠的生理和物理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使“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声乐学习变得更具体,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⑥

我本人在学习这本书后,就颇受教益,比如过去老师们经常讲所谓的声音“往后靠一点”、“往前靠一点”实际上指的是共振峰的问题,这本书告诉大凡优秀的嗓音必须同时具有男声为2800—2900赫的高共振峰(女声可高至3200赫)和一个处于400—600赫之间的低共振峰。突出两种共振峰的嗓音听起来既明亮又圆润。老师要求声音“往后靠一点”实际上是指要学生突出一点低的共振峰,反之同理。另外李瑞津发表在《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上的《“打呵欠”是声乐教学中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学习李维渤先生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有感》及韩萍发表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上《浅析李维渤教授的声乐教学特点》等论文也便是学习李维渤教授歌唱机理教学法后的切身体会。机理教学法对我们学员自身也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有一种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对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决不允许处于茫然和无知的状态,要摆脱经验主义教学法所表现出的很多教学语言表述上的模糊与随意,学员对包括声学、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总之,“这是一部集当代声乐科研与个人歌唱与声乐教学心得于一体的悉心之作。它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尤其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声乐教师应人手一册的声乐文献。在本书中,他详细地剖析了发声器官的生理与机理,客观地论述了歌唱的技巧与手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本书极高的参考价值。”⑦“本书不同于一般声乐书籍,它包括了当代很多声乐研究者的精辟观点与成就,科学地解释了一些嗓音现象,对我们声乐工作者来说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声乐文献。康拉德•奥斯本(Conrad L.Osborne)在1977年冬的《音乐通讯》(Musical News Letter,Winter,1997)中曾写到:‘我认为,说本书是迄今出版的英语声乐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决非言过其实。”⑧。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随便选几个本书后面字库中的专业术语去看看吧!牵涉到如此众多关于普通科学、声学、乐器学、生理学、语音学、神经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岂能用渊博这两个字来概括李维渤教授的学问呢?试想作为一位人文艺术工作者,要翻译这本大量自然科学专业术语充斥于其中的西方声乐理论文献,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可以想象这本书的背后凝聚了李维

渤教授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嗓音遗训》——

经验主义声乐教学法的最高典范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声乐艺术也才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但取得的成绩却非比一般,国内声乐家频频在国际声乐大奖赛上摘得桂冠,亦令西方声乐界惊叹不已,但是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个冷静沉着的心态,我们要追赶世界一流声乐艺术,把“美声歌唱”艺术这个“舶来品”唱得真正如欧美歌唱家那样“原汁原味”,按照西方声乐审美意识,我们确实不及西方,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以与上个世纪的卡拉斯、吉利以及当代世界三大男高音等并驾齐名的世界级的可称得上是伟大歌唱家的出现。这一点,李维渤教授算是看得非常清楚,他并没有为中国有歌唱家在国际声乐大奖赛上频频获得佳绩而沾沾自喜,甚感满足,他内心是冷静的,他深深地知道我们与别人的差距。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借鉴西方最新、最前沿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机理教学法”),我们更要学习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声乐教学法。因此,李维渤教授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投向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传统,而西方声乐艺术在其几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里,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副其实的大歌唱家和声乐教授,出现了数次美声歌唱艺术的“黄金时期”,同时为总结这些大歌唱家和声乐教授们的演唱和教学实践经验,不少有关歌唱艺术的经典理论文献也随之而出,这本译著——《嗓音遗训》可称得上是经典的经典,堪称是世界声乐史上的一部“绝品”,“奇书”。作者通观了世界声乐发展史,将声乐史上各发展阶段的各重要环节上出现的大师们的重要教学经验和嗓音训练的观点熔于一炉,如译者前言所说,此书介绍的历代大师的“实践经验和传统观点”,是每个声乐爱好者必须借鉴的“宝贵财富”。⑨全书共由《歌唱艺术的衰落与复兴》(弗•兰皮尔蒂LampertiFrancesco,1813—1892)、《歌唱艺术的法则》(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849—1931)、《文雅的歌唱艺术》(亨利•伍德爵士,Henry J•Wood,1869—1944)、《嗓音遗训》(乔•巴•兰皮尔蒂,Maxims of Giovanni Bttista Lamperti,1839—1910)、《卡鲁索和泰特拉基尼谈歌唱艺术》(卡鲁索,E.Caruso,1873—1921,路易莎•泰特拉基尼,Luisa Tetrazzini,1871—1940)等几个部分组成,大凡对西方声乐艺术史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历代声乐大师对当时歌唱艺术的杰出贡献了,无论是他们的演唱还是教学经验,至今在西方声乐艺术的历史星空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的歌唱技艺和艺术水准,至今仍是现代声乐人向往的目标和攀登的高峰。比如本书第一部分的作者弗•兰皮尔蒂这位19世纪声乐教授,他在洛蒂的爱剧剧院教授声乐的成功使他驰名全意大利,学生从意大利各地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云集到他门下,是集二百多年来意大利美声学派教学经验之大成的人,⑩他的声乐教授经验总结在本书分成了13个论题,涉及到声区、呼吸、发音、嗓音支持法则的应用等等方面,涉及到声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论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对于后来的学唱之人探究其歌唱和教学精髓,实在是一笔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另如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卡鲁索,他是20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其美丽响亮的歌喉举世无双,被人称为金嗓子,{11}另外以乔•巴•兰皮尔蒂著的《嗓音遗训》作为这整本书的书名,显然译者也别有用心,这个“训”字不仅包括嗓音和其它歌唱技艺训练的经验总结,还包括大师们留给后人的“训言”、“建议”和“忠告”,因为书中这样的“训言”、“建议”和“忠告”实在太多。比如卡鲁索在谈其歌唱艺术时曾说到:“永远不要试图改变嗓音的应用音域或自然特质。嗓音可能唱得较高,但只能是通过合理的发展而永远不能靠‘强迫……一位轻型男高音如试图以蛮力唱出他音域以外的低音,则将永远唱不了正统的男高音角色,两三年后也许就不能再唱了”。{12}事实上,这种‘强迫、‘蛮力用嗓现象在我国当今的声乐界大量存在,舞台上的许多歌者唱他自己根本就不能胜任的高音时面红脖子粗、声嘶力竭的现象也时时令人扼腕。所以,像这样一些“训言”、“建议”和“忠告”实在是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消化吸收的,不能说在当今没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比如在把握学习声乐的心态时,亨利•伍德在《文雅的歌唱艺术》中就说到:“应坚决把一种人排除在歌唱学习之外。这种人的抱负就是看到在广告牌上他的名字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大。他或她的相片登在所有带有插图的报纸上,并被描述为‘世上最伟大和最杰出的歌手赚大钱和穿华丽衣服。对于一位诚实的教师来说,这种学生是一种令人讨厌和可咒的人,必须坦率告诉他们,他们的脑袋和心中充满这种妄想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艺术家的。”{13}“不要去找那种鼓吹经过一年半载训练就可保证使这个可怜的学生掌握完美的发声、风格、美声歌唱的学生来说,并非不重要的,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聘任合同的所谓专家”。{14}“声乐训练的鉴定家或裁定人应是教师。但我要明确的是,现在的某些歌唱教师是音盲。这种非难的部分成因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现状。如果一个人从早上10点一直教到晚上10点,他除了只能听他自己的学生歌唱外就不可能听他人的歌唱了。每个好的歌唱教师必须能够以每星期五天和每天上五或六小时课就足够维持生活,否则他的耳朵将变得麻木和音乐智慧变得疲劳。他将忘记良好歌唱的音响应是怎样的,音乐的音响应是怎样的”。{15}通读全书,类似于这样的“训”,如谈话般的那样通俗易懂,但含义却是如此的深刻,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书的译者所说:“此书介绍的历代大师的‘实践经验和传统观点,是每个声乐爱好者必须借鉴的‘宝贵财富”。

这两本译著是李维渤教授众多的声乐理论译著中最具代表性的,以上所述,限于个人学识,尚不足以解读出这两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由于语境、心理、环境、历史等原因,译著中个别句子也许比较难于理解和晦涩难懂,但瑕不掩瑜,这丝毫不影响李维渤教授在这方面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我惟一忧虑的是,现在有谁将能够接下李维渤教授翻译引进西方声乐理论工作的这面大旗?我们何时能够再拥有类似于《歌唱——机理与技巧》这样的西方声乐理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结束这些文字前,禁不住又想到:在如今大多数的声乐老师都热衷于“埋头苦干”在课余赚取私人小课学费的时候,李维渤教授生前却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西方声乐理论翻译这个艰难而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图的是什么呢?也许李维渤教授这几本书的稿费还抵不上一个声乐教师几次私人声乐小课学费的收入或者压根就没有稿费收入,(从《歌唱——机理与技巧》由王次炤教授写的序了解到,翻译的《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还只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现任院长王次炤教授为首的校领导们基于学科建设的考虑出发和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和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本着其远见卓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得以出版的,否则这本译稿说不定至今还躺在哪里睡大觉呢)我想这是李维渤教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然,有着一股为振兴中国的声乐文化的神圣使命使然,一种超拔的生命文化意识使然,一种淡薄名利、不为外界浮华所动的高尚人格使然。

“师不为利,何以为名利所困?良知不被世俗所浊,又怎能与巧取豪夺之辈同流合污?所以,李老师,您就是我们学生心目中的神圣、中国声乐教育界的良心。……我敢起誓,您的一生和业绩,不了解您的人,无知无谓,一旦了解,定会崇敬备至。因为只有懂得信仰的人,才会懂得真正的崇敬,因为他们崇敬的不是浮华和显赫,而是精神和良心、学问和境界!一个人抑或是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脊梁,不能没有良心,不能没有境界,更不能没有责任和高尚的品德”。{16}

我还想用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说过的一席话来做个补充,“要成就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外,他还必须具备一种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丰富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责任感的人。我们很难设想在我们的社会,一个毫无理想、思想浅薄、贫乏、狭隘,只考虑个人私利,对国家、民族、人民感情淡薄的人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艺术家”。{17}

显然李维渤教授属于“真正的音乐艺术家”。

①比如学生中曾有多人如李红深、刘克清、孙禹、袁晨野等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还有一些学生正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上和声乐教育领域中,如:刘秀茹、陈晓伦、张述洲、程桂鲜、王惠英、方丽娅 、高永平、谢琨、郎昆、郑盛丽、刘东、黄飞翔等。其中,刘东是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毕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②很多人所说的声乐的“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语言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歌曲教学法”等实际上我认为仍然还是属于经验主义教学法的范畴,所以声乐教学法应该就是科学理性推动下的“机理教学法”和传统经验主义下的“经验主义教学法”两大类别。

③如应尚能著的《以字行腔》,汤雪耕著的《怎样练习歌唱》,赵梅伯的《唱歌的艺术》等,发表在全国音乐期刊上的声乐论文当数以万计。④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色不大,如早年有有林俊卿博士多年研究嗓音发声后所著的《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冯葆富大夫也作过关于喉的研究,作的论文有《新的喉机能外科——甲状软骨成形术(实验研究)》曾发表在1978年第3期的《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于善英教授联合上海音乐学院的倪瑞霖教授在浙江大学声音测试中心作过歌手共振峰的研究,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国外的研究成果。而在西方,1854年加西亚发明了喉镜,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发声,此后,西方对喉及其歌唱机理与技巧的研究一直就没有中断,如:186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海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的声学巨著《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译《声音感觉论》)付梓问世,1741年费伦(Antoine Ferrin)撰文介绍他对从狗身上切割下来的喉所进行的使声门边缘靠近,用风箱送气进入气管,从而发出了“真正的嗓音”的实验后,喉在发声中的键作用被清晰昭示,1837年缪埃勒(Johann Mueller)把从人的尸体上取下的喉作了更细致的实验(将喉放到一定的装置上,施以不同的空气压力,检测声带的位置、张力、振动等)后,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人声)已为事实所确证。20世纪50年代早期由法国嗓音科学家、自然科学及物理学博士,本人又是位男中音歌唱家的于松(Raoul Husson,1901—1967)又提出“神经阵挛学说”(Clonic theory),……一直到威廉•文纳(William Vennard,1909—1971)的著作——《歌唱——机理与技巧》问世,是集前人之大成。

⑤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第331—332页,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

第1版。

⑥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年版,内容提要。

⑦同上,后记。

⑧当然,我国其他声乐家早在李维渤教授之前也翻译过西方一些声乐经典文献,比如汪启璋的前苏联声乐专家N.K.那查连科编著的《歌唱艺术》,郎毓秀翻译的意大利P.M.马腊费奥迪著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赵梅伯著的《歌唱艺术》也简单地介绍了西方过去一些大歌唱家的发声方法和艺术见解,但都不如这本书囊括的内容这

么详细。

⑨参考本书内容提要,上海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⑩同⑤,第191页。

{1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215页。

{12}弗•兰皮尔蒂等著《嗓音遗训》,李维渤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89页。

{13}同上,第113页。

{14}同上,第112页。

{15}同上,第120页。

{16}孙禹《长歌当哭——悼恩师李维渤》,《人民音乐》2007年第10期,第45页。

{17}于润洋《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304页。

陈 岭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

孙静梅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李维嗓音机理
嗓音
為李维世點贊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Oral English Classes in China
雾霾机理之问
车主“维权”弄巧成拙,行车记录仪引发情仇血案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八大特色嗓音
杀人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