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杰:湖中思雨

2009-01-22 08:34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泰斯校区文人

李 益

在山之邻

借问湖中何处是?青山数顶,碧水一环,小桥深处白云生。三三两两读书郎,逸步画图中。

初进湖州中学,根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副情景。本以为新校区必然少不了几分钢筋水泥味,却没有想到花草树木竟然蓊蓊郁郁,再搭上山、湖、亭,简直就像是洛阳的花园,不仅美,而且还沉淀着文雅气息,细细一闻,果然还能嗅出松墨的陈香。据羊刚老师介绍,新校区仿造了很多老校区的石镌字联,还将1946年的老校门也仿造了,置于半坡上,就是那个一进门就能看见的灰色门墙,它站立在学校的后方,仿佛是背后青山的门户;它沐着阳光,伴着国旗,慵懒地享受着旗影的抚摸。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尽日思

熊云杰,高三年级的学生,瘦高的身材,一副眼睛贴在脸上,略黑的脸庞使得轻松的表情有点突7[,双手稍有摆动,却又不逾矩,仿佛老在计算,一个未了,一个又至。

在这秋日的正午,阳光像金子般洒在地上,风偶尔摇动树影,斑驳的光便开始走动。两个人一边欣赏,一边在小房间里开始了谈话。

“我喜欢科幻书,我喜欢书里无尽的、奇妙的想象,那些似真还假的情节。我常常冥想,期待着有一天也能有那样奇妙的经历,然而我知道,这只是一时的兴奋。书感染着我,尤其是在初释手的那一刻、那一天。如果有月亮,当晚一定会沉得更深。”他说,“我看了一打一打的科幻书,只要有新书出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借来或买来看。它们点燃了我思想的火花,使我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愉快。”

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说出了一大串科幻书籍:《星云》《球状闪电》《旋转门》《安德的游戏》《金羊毛》《日本沉没》《严厉的月亮》等等。可惜我一本也没看过,根本接不上嘴,只能“唯唯”地点头,别提有多难受了。幸而他随后说到《基督山伯爵》,我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紧紧地摁住话题,仿佛终于钓到了一条几斤重的大鱼,现在赶紧收网拉线。

“唐泰斯在牢中见到法里亚神甫最重要,如果没有神甫的帮忙,那么以后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发生。不过,唐泰斯的心好像始终都没有什么改变。这在一个要复仇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同寻常。而正是因为唐泰斯的胸襟,才使他最终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书中钱神虽然能呼风唤雨,但最终还是比不过一份真正的感情。”

我笑问他:“金庸被称为‘中国的大仲马,你认为两者有何相同或不同?”他的直率令我动容:“我不看武侠小说,因此没法比湖上风

看着明媚的秋日,我不禁提议走出去,沿着柳枝夹道的碎石子路,来到湖畔的凉亭。四人两亭,天水相映,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古人写文章,如庄子、苏轼,讲究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讲究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可不止,这是仙的境界。而像杜甫等人,胸怀天下民生,手执如椽巨笔,掣鲸碧海中,这是圣的境界。”

“那你知道,除了仙圣的境界之外,还有什么境界吗?譬如王维被称为诗佛,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李贺被称为诗鬼……”

“其实文章中本没有魔的境界,白居易之所以被称为诗魔,一是由于其作品太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是由于其对诗的态度极其投入,已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但中国古代却从来不把神这个字加到文人头上,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仙圣等都是人的境界,都是人仿佛可以幽渺想象的,但是神却是庄严的、正统的,更是神圣的、凛然不可侵犯的,还是无法把握、也让人不敢把握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神,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做神。神是完美的,因而只存在于无何有之乡,他统摄着一切,也化身为一切。”

“那么有没有一个文人是接近神的境界的呢?我想大浪淘沙数千年,总会有的。”

“我以为孟子、司马迁是比较接近的。那种至大至博的胸襟,已几乎超出了刚柔的范围,只是一种涵养,虽在在充盈,却不让人感到压迫,你想亲近,却又不是母亲的怀抱、爱人的眼泪。”

“是,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我时常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高二以后,我已经不愿意再写那些千篇一律的文章了,每次写的都是我的思考,或许我现在已经进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

“不,你现在才进入看山是山的境界,以前是你没看清楚。其实山本来就是山,无论你怎样看,它都是山,只是人一定要显示自己的不同,才故意把从宏观看到微观的过程如此叫而已,到最后能两相结合,便又叫看山是山了。这不过是一种辩证法,只是加进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禅意。就像这风吹动湖水,亭子、树和我们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开始交错,开始变动,但是我们本身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影子的影子。”

雨后

这一天,没有下雨。阳光充满温暖的校园,学生们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树下捧书,有的三五成群、微笑私语。

出了湖州中学,走上公路,稀疏的车辆在光滑的大道上闲步。遥望窗外,一排排徽武小楼,或临水,或背山,或掩映,或期盼,朴素而温存,骨子里仿佛要凝结住时间,把久远的历史一点点渗透出来。

忽然想,要是来一点雨,要是春天,那就是千古文人之梦吧。

猜你喜欢
泰斯校区文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不完美的表演
有诚意的“恶魔”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