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雷雨”

2009-01-27 03:18安少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雷雨促进理解

【摘 要】对《雷雨》的认识历来纵说纷坛,笔者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1)让学生自主编演《雷雨》第四幕,与学生一起讨论剧情和人物表现手法;(2)把电视劇《雷雨》片段和话剧做对比,体会对经典的解读方法;(3)用采访的方法和人物扮演者聊天,了解他们对人物的感悟。

【关键词】引导 促进 理解

对于高二下学期的语文课文《雷雨》,一般的授课老师最通常的教法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剧情,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剧作的社会意义。也有“改革”的教法,亲近经典,走近曹禺,无非也是从事戏剧剧情的教学。怎样上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或稍多的时间内既能对作者、剧情有所了解和把握,又能注入时代活水?想起现实生活中的“戏说”恶搞成风,当代人把经典一味通俗化。如果不通俗化呢?有些经典作品确实与我们的时代有了距离,无法得到现代更多青年人的喜爱,这些经典确实只能是“经典”。而作为一名传授经典的老师则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把经典转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艺术。如根据《雷雨》改编的电视剧,贯穿全剧的不再是过去常说的“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劳动人民”的矛盾,而是人性的矛盾和冲突。其实编导者就是想在尊重原著,研究原著,把握精髓这方面做突破。王蒙说过,《雷雨》是经典的通俗,通俗的经典。这幕戏里具备了乱伦、暴力、死而复生、天谴与怨天、跪下起誓、各色人等特别是痞子疯子的均衡配制、命运感与沧桑感、巧合、悬念、各种功亏一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寸劲”,都很足很满。可以成为某种套子,别的剧也可以用,可以改编成雅俗共赏的剧目。曹禺自己也说:我写《雷雨》,不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开始引起我兴趣的只是一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所显示的,不是因果,不是报应,而是大地间的“残忍”。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牢笼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在做着最愚蠢的事吗?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的争执。他们怎样盲目地挣扎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力量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也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

既然是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感叹,既然是对命运一种无名恐惧的表征,既然是一个比平常的故事更巧合、更出格的故事,为何不能有多种解读?怎样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切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以平等的人格、除伪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应该“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并将这些视作及其珍贵、及其重要的教育资源”(潘涌《现代化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任何一种知识,离开了学生的深切体验,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探讨,都是不真实的“脆弱知识”。基于上述思索,笔者确定这节课的基本思路:(1)由学生自主编演《雷雨》第四幕。和学生一起讨论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表现。建议学生阅读《雷雨》序言和钱里群对《雷雨》的有关议论,增强理论积淀。(2)把电视剧《雷雨》片段和话剧做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经典的解读方法。(3)用采访的方式和剧中人物扮演者聊天,了解他们对人物的感悟。

课上完了,得到肯定赞赏语言的同时也听到了这样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对此种意见颇感无奈。其实对经典的解读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之所以被称经典不是因为它唯一的正确观,而是每个读者,每个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悟出一种道理。事实上,道德是非、价值观等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涵盖面很广,不能简单化。想起张中行讲过的故事:英国课本说他们打败了拿破仑,德国课本说是他们打败了拿破仑,该让孩子相信谁呢?罗素说:让英国孩子读德国课本,让德国孩子读英国课本。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再轻易相信什么,会怀疑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孩子这种不轻易相信什么的能力从哪来?从我们课堂来。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什么,一切结论都应来自学生读原著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可以点拨,甚至可以和学生争论,但不能强加。尽管他们的感悟可能肤浅甚至会有错误,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提高的。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表达出历尽沧桑、五十多岁的鲁侍萍的情感并且要到位,这太有难度了。对周朴园的感悟也一样,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他的残酷、专制、虚伪、可怜就已经很不错了。

笔者很欣赏郝京华老师的一个比方:教师应该是一个建材市场的经理,为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材料,帮助他们设计草图,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子。房子建造过程中可能有问题,也可能盖歪了,可是有了这些积累,他们可以获得建造房子的经验。为理解而教应该成为教师的共识。上《雷雨》,笔者思想上也经受了一次“雷雨”的洗礼。

★作者简介:安少梅,云南省曲靖市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雷雨促进理解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