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课程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探究题

2009-01-27 03:1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规范性

程 鸣

【摘 要】高考语文通过设置文本阅读探究题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对经典考题分析,针对这类阅读探究题的命题规律和基本特征,提出两条有效的答题模式。

【关键词】文本阅读 探究题 规范性

一、命题依据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即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人文精神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探究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能力之一。

二、考点解读

《2009年新课程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探究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为F,明确指出:“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纲》还根据选考的不同内容,对“探究”作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考生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经典考题

【例1】(2008年广东卷)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是一道深层剖析类探究题。解答此类探究题,分析回答要有深度。该题分两问。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看,由“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就缺少思维的深度,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这样回答,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就凸显出来了。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参考答案】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曾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例2】(2009年宁/海卷)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启示类探究题。该题考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设题突破了“有人说”、“也有人说”的模式,让考生谈读了这句话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的启示,鼓励考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F。拓展启示类探究题不仅局限于联系考生自己的思想现实,更要结合文本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实;谈体会,也不是只局限对于提高自己思想修养方面的启示,而是要谈出对事件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谈出自己的评价。解题时要充分发散思维,多列举几点启示,在阐述时,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他的要点附带一下。该题是“读后感”,说出读了这句话后所获得的启示,“启示”当然很多,但设题只让考生谈感受最深的一点就行。看清了设题要求和答题指向,应该说考生都有话可说,关键是不能离开文本架空分析,一定要“结合全文”,这或许是许多考生忽略的地方,当然可能也是导致失分的原因。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脱离当时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较踏实地行动,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四、命题规律

(1)设题情境紧扣文本。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阐释,联系自己实际来阐述。此时考生不能游离文本内涵凭自己固有的知识随意作答,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解答问题。

(2)设题角度的多样性。有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有对人物安排的匠心的思考,有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有对重要情节的作用思辨。

(3)设题内容的开放性。①要求考生“多元思维,适度开放”,允许考生有不同的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力争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②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侧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

(4)分值高,多数为6-8分。

五、基本特征

(1)题型的主观性。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

(2)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4)答案的拓展性。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根据这些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所以这类题目的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

(5)答案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但这样的“读”应是“填补空白”的“读”。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原初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

(6)答案的多元性。探究题命题的开放性,与考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关。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考生往往就会作出不同的且都符合试题要求的解答。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邏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都应被视为是对问题的正确解答。

(7)答案的论述性。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呼应题目,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总结自己的观点;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8)评价的灵活性。一般来说,只要考生能够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这给老师的评价带来了较大的灵活性。老师既要看其回答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深刻,还要看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得体。因此,教师给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六、答题模式

探究题型绝不是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地回答问题,最主要是要突出探究重点,并体现这类题型答卷的规范性。

(1)掌握解题的思路。①明确提出观点。②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且作合理分析。③联系实例表述个人看法。一句话,答案的结构一般可由3个部分组成: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

(2)学会“踩点”得分。探究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会扣分。答题时要求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点齐全。使要点齐全的办法是注重分析,把文章或相关部分拆开来,分解为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定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一一地全面对照,作出正确的归纳,确保不遗漏一个要点。

★作者简介:程鸣,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规范性
如何规范解答高考数学题
国办:确保所有行政规范性文件均经过合法性审核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公布规范性文件目录,同时废止一批规范性文件
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其制度完善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两年清理废止322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