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2009-01-29 06:07洪梅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表达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作过恰当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可见,语文包括两个方面: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文字。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交际工具。[2]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表述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写作、说话、听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3]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中学生学语文就是学习读和写。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学科自身性质出发,狠抓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呢?

一、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品味、体会文本语言,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意义,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4]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精美典范,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欣赏作品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受到情感感染,心境陶冶,美感享受,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琅琅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并反过来体悟某些句子的特殊意义,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这篇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学生初读时,也许会感到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诵读,就能体会这些平常的日常絮语中蕴涵着至爱深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同时,必须重视文言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如教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等名篇,可以使学生在感悟文章真谛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对语文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严谨完整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并深刻理解。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坚持不懈地引领学生诵读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将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二、加强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和体验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课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写照,学生学习课文也是学习生活,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语言的感性意义,很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词典的释义,通常是高度概括出来的最基本的含义,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反映词语在各种场合下的意义、用途、特性以及色彩、形状、情味等。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联系生活,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学生对语言文字才能有具体而生动的感受,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5]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提出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对词语含义或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感悟。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探究中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规范语言需从口语开始。首先应促进“推普”活动深入开展,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最大的发展。语文教师要从职业需要的高度,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性,努力讲好普通话,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学生们要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不规范字检查起,在学校,时时提醒、人人督促说普通话,使用文明语言,从而使自己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应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中的新闻联播、电视诗歌散文等节目,通过这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增强对普通话的感悟能力。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活动,如讲故事、抢答、讨论、主持、答记者问、采访、口头作文、表演、朗诵、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等,促进他们形成互相学习、竞相比赛的良好风气。这些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空城计》《桃花源记》这类文章,可以创设“时空连线”节目,乘坐时光机,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东晋时期,对诸葛亮手下官兵百姓、桃花源中的百姓进行采访。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类文章,可以设计辩题:目前海洋开发的速度应该加快还是放缓、顺境成才还是逆境成才。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文内容,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还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扩大阅读量,并注意摘抄积累,做到博闻强记。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6]多读典范文章,有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敏锐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7]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求知欲强,已不满足于课内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还要记笔记,摘抄美妙的词句、语段,也可以在书上作注,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可在读中有所感有所得,从中吸取营养,积累知识,到运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俗话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厚积又何谈薄发呢?只有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使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

四、加强作文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要学好语文,应该在语言本身的揣摩和练习上多下功夫。除了口语训练外,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书面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上。[8]特别是从学生作文入手:第一,采用日记、周记或随笔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写出具有个性的作品。第二,把作文训练放到正常的课堂中来,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作文在课堂上写,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谋篇布局,组织语言,写出有质量的文章,适应考场作文。第三,努力使作文训练系统化、规模化。教师根据教材的安排体系,制定出层次清楚,目的明确的作文训练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如初一作文教学重在记叙文,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从写景、写人、叙事、抒情四个方面制订出完整的片断训练和综合训练计划,保证每一方面训练的数量和质量,最后对在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评讲反馈,提高作文水平,增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标准只有两条:一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语言文字知识,二是看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也就是说看他们听、说、读、写的水平如何。如果完成了这两项任务,就达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陈耀德.试论语言文字的教学[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王敏.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J].科学教育, 200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杨丽.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培养语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5]朱丽华.刍议如何提高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J].科教文汇,2008,(4).

[6]李节.重拾中华经典,复兴中华文化[J].语文建设,2008,(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8]林进.作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点[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洪梅桑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362011)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言表达作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言文字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