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

2009-01-29 06:07张洪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育

张洪义 王 玲

近年来,时常有媒体报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极端事件,因打架斗殴而伤害同学,因受到批评而杀害老师,因父母管教严厉而杀害父母等等。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对于学生,我们要冷静地分析他们,认真地研究他们,慎重地教育他们。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还不够健全,感情容易冲动,承受打击的心理能力较差等自身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影响着我们,正如古语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久而久之,就会对青少年原本纯洁的心灵形成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失当。如今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小处在“四二一”的特殊家庭环境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六大“行星”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娇生惯养,任性而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形成容易,矫正困难。三是学校教育的不足。如今教师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如同钻进风箱里:管得松了,放任自流,学生品德只会继续滑坡,领导不满意;管得严了,小“太阳”们在家庭中早已习惯“三千宠爱在一身”,听不进他人半句逆耳忠言。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惹出个事端,因此,做起工作来,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求个风平浪静,以免惹是生非。

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不可推卸的。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语文学科又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它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句句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一个个蕴含丰富的哲理故事,“随风潜入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个性臻于完善,人格更加健全,日久天长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诚然,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不能只是“授业、解惑”,只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应“传道”,更重视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把语文课堂变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来实施德育教育呢?

——通过诵读教学,让学生与一个个人格高尚的人物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语文课本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诵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的过程,也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如从《伤仲永》中认识到天才不足恃,后天努力才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学生知道谦虚奋斗的人生美德;从《岳阳楼记》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从《醉翁亭记》中学习古人“与民同乐”的为官之趣;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方法;从《羚羊木雕》中学会如何对待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解读人生价值的意义。每课有一得,篇篇有收获。初中三年仅课本上就近两百篇课文上百首古诗(含附录诗),那该是多么丰富全面的“人生教科书”啊!

——通过互动研讨,加强情感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上多花点时间,其收获和意义不是大大超过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吗?互动和研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飞跃的良机,在互动探讨中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更扎实。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学生对“舍生取义”的主旨很快就能把握,并且可以找出很多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会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饿者不受嗟来之食而死,死得不值;也不赞同文天祥宁可牺牲也不接受高官厚禄的做法;谭嗣同本来有逃亡的机会而不逃走,甘愿留下来就死,倒不如先保全性命以图将来……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舍生取义”不可取,并且还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不舍生”的做法更为后人所称道: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百般侮辱,但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司马迁受了宫刑也没去死,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笔者真是高兴,于是让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各自找出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广泛搜集论据,又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明辨了是非,一举多得。结论也许很难找到,但在探讨中学生表现出的对真知和理性的追求已成为超越课文之外的巨大教学收获。

——通过作文训练,强化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作文是我们教师窥见学生心灵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其他科任课老师所没有的优势,因此,通过看作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批作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写作文让学生表述高尚的情操,倡导人生正气,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要求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故事、俗语、格言,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刚学习过胡适的《我的母亲》,更加体会到母爱是人世间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母亲对作者的人生影响之大,但这种情感体验如果不及时强化巩固,很快便会消逝,于是笔者让学生首先利用一到两天的时间用心细致地观察父母在家里或者外面的活动,看他们在干什么,记录50条父母的语录,看有多少是和自己有关的。学生搜集材料后个个若有所思,于是趁热打铁进行作文训练活动,重新焕发学生的激情,使这种情感体验更加持久牢固。学生写出了很多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文字。如某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二,我渐渐懂事了,母亲的背开始驼了,两鬓也染上了霜花。看着母亲的身影,我潸然落泪:母亲啊,我在长大,你却在衰老啊!每个人的父母最终都将离他们而去,父母最期盼的,不是自己得到多少回报,只是希望子女能幸福地生活。我会尽最大努力来实现他们的愿望,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我们还担心他们不孝敬父母吗?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有利阵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感化作用,把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之舟的双桨,推动学生成人成才,向人生辉煌壮丽的彼岸进发。

(张洪义 山东章丘绣水中学 250200;王玲 山东章丘普集中心中学250200)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