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语文课灵光四射

2009-01-29 06:07何春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笔者

什么是网络教学?“从广义上讲,网络教学是指在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就狭义上而言,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笔者个人以为,所谓网络教学应该是以网络为媒介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不能走入网络冲淡传统的课堂或取代传统的课堂的教学误区。

现阶段,充分利用好网络,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进行语文网络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他们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并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新课程充分强调对现代工具的利用。在这种形势下,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网络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

网络多媒体能够展现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渴望实现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网络真正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一理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

语文课文的内容许多要结合时代背景历史资料,创设情境才能更深入地感受,思考的。由于课文叙写内容的有限,传统语文课堂上单靠老师的有限的讲述介绍,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执教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时,刚开始课文学习的时候引入敦煌藏经洞及敦煌文化艺术的介绍MTV,引起了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崇敬,对于文章中许多语言理解需要历史背景知识,笔者在网页里链接入一张张尘封的图片,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爱国热情给点燃了,在看完历史介绍之后,在朗读“我好恨”这几个段落的时候,有学生愤怒地咆哮,甚至在课后还有学生义愤填膺地跟笔者说“清政府真是浑呀!”听到这样的话,笔者很欣慰,因为他们确实是读懂了,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

三、彰显平等民主的课堂师生关系

网络聊天室成了学生交流课文学习心得的良好平台。在没有多媒体的语文课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的时候,由于学生个性存在差异、课堂时间紧促、老师的疏忽等原因,我们很难听到大多数孩子的想法与心声,而网络聊天室的文字的交替快速性提供了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平台,师生可以广泛地交流,及时地评点,思维的花火得以展现。笔者执教《道士塔》时,在“文章会引发学生对现实怎样的思考”这一问题时,笔者在QQ群里实现了网络聊天室的方式,直接让学生对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言精彩,有学生站在温州名胜古迹破坏这一角度,指出如鼓楼、池上楼、孙怡让纪念馆、温州博物馆这些遗址无人打理、无人问津的局面,还有的学生发言:许多同龄伙伴在游玩了一些景点的时候留下“某某到此一游”,趴到佛像上拍照等行为也不可取。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爱国热情被激发。

四、网络写作成为快乐的写作

网络强大的素材库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拥有强大的素材库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网络背景下的作文训练解决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网上丰富而及时的热点信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大到“911事件”,“入世”,“申奥”,小到日常生活,个人经历,都可以成为学生们写作训练的焦点。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多样性和尖锐性。时尚而贴近生活的话题,能产生共鸣的各种争论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源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就会有表达的要求。

五、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作文评改及时多样

传统的写作方式,从写到改,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且一般作文也只有老师一个读者,而网络写作板块,学生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满意的习作,一改往日只有教师做读者的格局,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文字,这将使他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于是就有了“倾诉”的需要;也可以点击别人的文章来阅读,吸取他人的优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过一把“评论家”瘾。

因为网络给语文课堂带来的重大利益,所以广大的语文一线教师都抛弃了粉笔与黑板,开始了网络语文课堂,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又产生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参差不齐、大量的网络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网络语文课堂呈现“大杂烩”,浮于表面,网络写作时,粘贴、抄袭变得轻而易举。这些问题又值得人们防范。

一种教学媒体的应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真正地实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填鸭式的“满堂灌”,连环炮式的“满堂问”有一定进步,而从老师“满堂问”到学生多思的“创新教育”则是一个大进步。田彗生博士在《创新教育与课堂改革》的报告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应当有充分自由思想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教师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而不是老师设疑、学生被牵着鼻子答疑,是实践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当然同时也必然带有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网络的优点到语文课堂中来,克服其不足,让网络语文课堂灵光四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肖云.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J].涪陵师专学报,2000,(4).

(何春梅 浙江温州瓯海梧田高级中学 32501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新课程笔者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