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对策

2009-02-01 07:32
活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供给货币

万 波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通货紧缩的看法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货币主义观点,例如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那么与此相反,货币供应量减少则导致通货紧缩。另一种就是实体经济论,通货紧缩不在于货币和信用的供给不足,而在于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缺乏适当的贷款对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观为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本人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货币现象,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实体经济层面的原因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除了技水进步导致成本下降情况之外,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导致通货紧缩,不外乎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两个方面,

一、供给方面:根据最新完成的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调查:2002年中国有86%的商品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目前,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很低,如果考虑高库存情况,生产能力的闲置就更为严重,严重的供给相对过剩是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是以住速度型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结果。生产能力的过剩必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者还可能进行过度竞争,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二、需求方面: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包括四个方面: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

1.居民消费需求方面:从居民消费角度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加上对未来就业岗位以及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不确定性的预期支出明显增加,人们花钱消费总是小心翼翼,非理性预期导致的持币待购现象严重。

从农民收入增长来看,一方面乡镇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使农村非农收入直线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降低,各类物价指负增长,农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有些地区甚至负增长。这加剧了供给相对过剩,引起了价格持续下降。

同时由于收入有两极分化,高收入阶层消费趋向饱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和购买能力的制约,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2.投资需求方面:从企业角度分析,产品供给能力普遍过剩,尤其低层次重复投资造成技术含量的产品在量过剩,造成了企业行为的非理性。在现实中,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使得效率低下的企业不能自由退出,导致市场经济中企业进入和退出自由机制不畅通。其后果是:第一,价格下降的幅度必然大于正常市场经济,第二,价格下降的时间持续较长,第三比较高效的企业严重受到伤害,出现利润率过低,研发活力减弱,长期竞争能力下降。同时物价的持续下跌会使企业家对利润率预期降低,减少投资需求。

3.出口方面: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显著提高了全球范围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最近的几年里,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也明显加快,产业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力量。

通货紧缩的货币层面的原因

1.直接影响物价的货币供应量应该是货币的流量而不是存量。根据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式变型可得V=PT/M,因此货币存量上升的话,货币流通速度是可能下降的,存量的增减并不能完全影响物价水干。根据中央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M1的流通速度:1995年5.46、1996年4.53、1997年3.92、1998年3.30。

2.货币供应传导机制存在障碍。1998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适当增加货币给量,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8%的货币政策,现在看来,达到这一货币政策目标并不轻松,并不顺利。问题不在货币政策制定者,而在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作用路径主要表现为:货币供给(M)→利率水平(R)→投资(I)→总产量(Q)。对我国有关数据分析表明,货币供给与利率水平、利率与投资均不存在明显负相关的关系;货币供给(主要是M1的供给)与投资、投资与产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因而货币政策作用的路径主要表现为:货币供给(M)→投资(I)→总产量(Q)。

3.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旱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的过程。因此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虚拟经济正常发展对货币的潜在需求相当大。这必然会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所需流通的货币减少,这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货币方面的原因。

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

1.防止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当双管齐下。从财政政策来看,政策的可操作空间比较有限。由于今年一季度出现了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因此采取减税的办法并不可行。那么只有暂缓“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依靠进一步增发国债来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

2.从货币政策来看,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以及商业银行努力防范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依靠银行体系来扩张信贷是难以奏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货币政策的着眼点转移到扩大直接融资方面来,将防止通货紧缩和发展证券市场结合起来。因此,及时地降息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3.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创造公众的正面预期,推行“积极”的倾向政策:正确处理好改革措施与居民收入的关系,对牵扯到居民收入,尤其是倾向收入方面的改革措施的出台要选择好时机,谨慎地推行,必要时可暂缓推进;利用倾向政策的告示作用,可以考虑明确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目标给居民造成物价将持续上涨的预期,这种做法有悖于中央银行传统的零通胀目标,最早是由克鲁格曼针对日本长达7年的通货紧缩提出来的。塞茨提认为保持长期的通货膨胀率是值得付出的小小代价,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美国20世纪30年代悲剧的覆辙。何况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即使按CPI计算也只有0.1%呢?加快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扶持和创建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确立真正的金融市场主体,同时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规范我国的准备金制度,尽快健全再贴现业务,大力培育我国的公开业务市场。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供给货币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