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

2009-02-12 08:47刘兆俊李宝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期
关键词:道德政治思想

刘兆俊 张 敏 李宝芹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日盛。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通过剖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探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高校“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要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有利于拓宽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载体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才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所突破。只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社会的发展是以秒在计时,网络立法固然很重要,但其滞后的特点却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人们心里树立起一种网络道德意识,让人们自觉地去维持网络秩序、遵守网络法律才是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

2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文化作为载体始终在有效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为此,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2.1 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2.2 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2.3 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2.4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总之,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道德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