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初探

2009-02-18 09:11张炼周刘跃新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市场化

张炼周 刘跃新

摘 要:在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企业年金属于第二支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符合社会、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利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灵活设计年金方案,对年金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市场化的投资运作以实现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企业年金 市场化 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228-02

在一些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企业员工的退休及他们家庭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支柱。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水平仍很低,实施范围与保障水平都极其有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不足。但同时,企业年金作为为企业员工提供的补充保险以及福利计划的一项内容,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企业年金不仅是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吸引高素质人才,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入,企业年金已显示出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建立年金的必要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养老保障需求会相应提高,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也有提高职工福利水平的能力。而根据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可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允许这类企业为其职工建立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满足职工较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2.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再次分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职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好地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稳定职工队伍,保障职工利益,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和凝聚力的增强,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在西方国家,年金已经成为企业人才竞争、吸引优秀员工的重要手段。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主要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员工薪酬结构,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进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企业年金的受托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方式的资金运作,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从而为长期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可以妥善解决员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问题。三是可以享受国家对于企业年金制度给予的政策优惠,利用年金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企业年金缴费在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免交所得税,考虑到国家对建立企业年金的支持,陆续还会有其他的优惠措施出台。

3.提高退休职工保障水平的需要。建立企业年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解决由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而造成的职工退休前后的较大收入差距,弥补基本养老金保障水平的不足,满足退休人员享受较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抗御老年经济风险,发挥其补充和保障的作用。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及其投资运营收益等组成。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各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分别记账,互不调剂。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六分之一。

二、企业年金计划方案的设计

1.根据企业效益动态调整企业年金方案。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都记入职工个人账户。企业存储标准根据企业经营效益浮动,效益好的时候,可以多存;效益不好的时候可以少存或不存。根据企业效益和整体发展规划,动态地调整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和待遇水平,激励职工积极创效。

2.设计方案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年金保险的灵活性特点,打破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职称、岗位、贡献,提供不同保障计划,即设计具有差异性的企业年金计划,使员工努力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3.设定权益归属方案,适当延长企业年金的期限。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使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延续性。

4.处理好在职人员、即将退休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这三类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平衡。建立企业年金是对在职人员提供的保障,但对于建立企业年金前已经退休的人员却无法享受到企业年金带来的实惠。由于以前职工创造的效益主要作为利润上缴给了国家,职工并未留下任何的积累,一旦在职人员享受企业年金,必然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将影响到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企业在制定年金政策时应考虑给以一定的补偿。

三、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

企业年金实行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企业年金没有政府财政兜底,必须自己承担风险,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至关重要。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应充分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年金作为由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其制度目标决定了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必须以追求中长期内的稳定收益为主要任务,即在保证基金中长期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收益水平,同时满足一定的流动性需求。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年金是参保职工退休收入的重要补充,因此保障年金基金资产的安全性是最基本原则。在年金制度的设计层面,通过引入独立的托管人,使年金基金资产得到安全保管,使资产的运用得到监督;通过在法规中设定投资比例限制,规定必须投资于低风险金融工具的最低比例和可投资于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最高比例,可防止年金基金投资向高风险资产集中。在具体的投资管理中,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通过分散化投资和多样化投资,构建风险收益特征适当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组合的下行风险,优化收益,从而提高基金的安全性。

在流动性方面,年金基金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主要是满足计划中权益支付、账户转移等情况对现金的需要,另外也可以优化基金的投资组合,便于灵活调整。基金的流动性可以通过把一定比例的基金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如活期存款、短期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来实现。由于年金缴费、权益支付、账户转移都会导致基金的现金频繁流入、流出,所以流动性管理是一项动态的工作。一般而言,企业职工人数多、平均年龄低且就业稳定的年金计划,所需要的流动性较低,反之则略高。

在收益性方面,年金基金通过投资获得收益是建立年金计划的最终需求,也是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建立年金制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延迟税收和投资收益来提高职工退休收入而非单纯的储蓄行为,所以在强调基金资产安全性的同时,不能够只看重短期的“保本”而忽视收益,应该以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为出发点,否则可能导致年金资产遭受通货膨胀的侵蚀。年金基金通过投资一定比例的高收益产品,如公司债、股票、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可以提高收益率,但也会因此承担较高的风险。所以进行多样化和分散化投资,建立整体风险水平适当的投资组合,优化投资收益是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作,追求收益时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原则。随着年金制度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在投资中引入个人选择权,可以体现出职工在年金投资中风险承受意愿和能力的差异。另外,由于年金制度是一项长期制度,基金的积累和运作都呈现出长期特征,所以基金的收益性应该从中长期的稳定性来加以考察。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流动和收益,可以选择以下投资方式,构建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

1.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其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这也是社保基金的主要投资工具,其收益率底,风险也低。

2.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券,其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50%。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购买企业债券可以选择电力、交通、通讯等行业,信用度高,收益稳定,风险较小。

3.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尽管投资于股市风险高,但其投资收益也很高。它的风险除来自股票市场本身(正常情况下来自股市的风险由整个经济形势决定),更主要来自股票发行单位。而来自股票发行单位的风险通过对发行单位的研究、分析和选择以及巧妙的投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因此,在控制投资股票比例的前提下,将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工具,购买一些经营效益好、资产质量优良的大公司股票长期持有,不仅不会对年金基金产生风险,还可以提高年金基金的流动性,提高收益水平。既可以组织一批有相关专业知识、有投资经验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有限度地直接进入证券市场;也可以委托专业投资机构间接投资股市,通过购买封闭式基金或开放式基金,由专家进行投资运作,从而取得较好收益。

总之,企业年金基金应在充分分散风险的基础上提高收益,保证即期发放的保险金能够及时抽出,实行相对于其他投资基金更加严格的管制,对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进行严格限制。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对投资比例进行相应调整,规定较高固定收益类投资的比例,限制高风险投资比例,并逐步扩大投资范围和高风险投资比例。

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是加快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完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建立福利计划,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企业经营能力。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尽快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较好地把员工个人利益和对企业的贡献及经济效益密切联系起来,吸引和稳定骨干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孙飞.中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优化选择.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3(4)

2.李向东.浅谈社保基金运营监督体系.赤峰学院学报,2008(4)

3.高晓倩.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福建金融,2006(12)

(作者单位:张炼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222;刘跃新:辽河石油勘探局油气合作开发处)(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的优劣分析及改进
浅析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现实途径选择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及对策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