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引导高效学习思考

2009-02-19 10:04
江苏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平均分新知起点

沈 曙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本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有时会觉得不学也会,有时会觉得学起来特别困难,在这些情况下,低年级的孩子们往往把兴趣写在脸上,他们要么没心思听课,要么产生畏难情绪,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准确寻找学生学习的起点,分析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的可能发展空间,给学生以“产生知识”的愿望、冲动和方法上的启示,吸引他们集中思想,进入到课堂中来,从而引发自主高效的学习思考。

我听过一位二年级老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她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她先让学生动手分6个学具花片,学生一会儿就分完了,清一色的3和3,于是老师引导他们想想还可以怎么分,多次引导下好不容易学生才有了不同的方法:1和5、2和4,于是老师欢天喜地,让学生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思考哪种分法比较特别。老师本想学生一定会说是3和3这种的,可是没想到,孩子说的是另外两种,原因是它们两堆分得不一样,孩子认为正常的就是应该要分得一样多的。于是老师只好再问还有别的分法吗,终于有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图。说出了3和3,这时,“平均分”的概念总算出炉了,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学习除法,感觉绕了好大一圈。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动手分一分根本就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分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而且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其实是有相当的平均分的经验的,事实上有的孩子在老师说平均分的时候就已经在下面喊除法了,说明学生对新知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觉判断。可见这种动手操作是不切实际的。想想也是,让一帮子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是扮演操作工的角色,明显低估了他们的学习起点,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后来这位老师调整了思路,他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对除法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没想到学生说得还真多。有的认为分东西时要用除法,有的认为有好多减时要用除法,有的认为求商时要用除法,甚至还有人认为乘法反过来时就是除法,看来学生的认知起点还挺高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又问:你们如果把6分成两份,看看什么时候用除法表示呢?大家都说是3和3,有人还列出了算式。教师又问:可以把6分成4和2吗?学生说当然不可以,因为这样分就不一样多了。此时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分”概念。

在学生真正的认知起点上进行教学不仅老师教得轻松,而且学生也学得有效。这就要求老师预先做好准备,在上课前先想一想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有是哪些,没有掌握的又是哪些,掌握的程度怎样,甚至要想到哪些内容学生自学就行,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哪些内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面对学生的多种起点,我们唯有做到心中有底,才能使教学紧紧吸引学生。

猜你喜欢
平均分新知起点
六月·起点
平均分一半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知
新知速递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