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说《午餐》人物描写解读

2009-02-21 07:22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毛姆午餐

张 航

摘要: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作者笔下的那位中年妇女为何如此的虚伪和贪婪,以至于到了连“神“都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对于这样的一个女人,“我”又为何如此客气,一忍再忍?这一切都源于作者自身的矛盾:一方面,他的心灵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反妇女倾向:另一方面,他心中又有着挥之不去的绅士情节。只有理解了毛姆独特个性和情感,才能对《午餐》人物描写有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关键词:毛姆;《午餐》;反妇女倾向;绅士情节

毛姆f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在长达65年的文学生涯中,在有所涉及的领域,他都有所建树。然而,最能代表其成就的却是他的短篇小说。正如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伯吉斯说“他在长篇小说领域的成就虽然不可与狄更斯或是詹姆斯的相比拟……而在短篇小说这一较小形式的方面,则几乎没有一个作家 (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故的),能与他媲美”。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新颖、情节曲折多变、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受读者喜爱,使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的崇高声誉。其中小说《午餐》(The Luncheon)对男女主人公的刻画给人印象深刻。在小说中,作者冷嘲热讽,却不露声色,一个虚伪贪婪的中年女人,一个倒霉的年轻作家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久久难忘。

然而,我们在欣赏作者流畅精妙文笔的同时,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中年女人真是太厚脸无耻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见过厚脸无耻的,但没见过这么厚脸无耻的!”因为她的虚伪和贪婪到了连“神“都无法忍受的地步。文学准许虚构和夸张,同时它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不禁会问,现实中有这样的女性吗?理性的地说,有,应该很少。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不厚道”地描写女性呢?同时,对于这样一位,一开始在长相和年龄上就让“我”有点失望、如此贪吃又虚伪、毫无品味的“老女人”,“我”为什么对她如此客气,一忍再忍,以至到到最后她“吃光”了自己?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从作者身上去找答案。

一、根深蒂固的反妇女倾向

毛姆创作中的反女妇倾向已是公认的事实。

纽约的精神分析学家利奥波德,贝拉克分析了毛姆的10个短篇小说后得出的结论说,毛姆最突出的倾向就是反妇女。毛姆认为女人是“男人混乱的起因,她们贪得无厌,焦虑不断,冲突不停,天天如是地破坏,满屋子的暴风雨。”除了短篇,贬低妇女的倾向也出现在其他一些作品中章节,如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将这种倾向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集体无意识是毛姆的反妇女倾向产生和形成的根源,本世纪卓越的心理学家荣格研究证明,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昌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储藏着人类的原始意象,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这里荣格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和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纵观世界文化,几千年来,对女人的轻视作为一种原型。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深根植于男人的心理之中。西方的《圣经》说。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在东方,统治中国人思想达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始创人孔子也说过:“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总而言之,全部文化中,男人是主要的,女人只是附属品;男人是主宰。具有绝对权威。男人对女人的俯视,甚至轻蔑积淀成集体无意识,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毛姆作为男人,他必然会受到集体无意识中这种轻视女人的心理左右。所以,毛姆作品中的反妇女倾向可以从集体无意识中寻到根源。

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思维、情感、知觉等这种种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这些先天倾向f或潜在意象1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后天经验。如果集体无意识中已经预先存在着对女性轻视的先天倾向。那它在个体的情感中就有可能发展为反对妇女的倾向。因为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些先天倾向显现出来,只需很少一点儿外界刺激就足够了。

对于毛姆而言,生活中受到的刺激显然是过于巨大了。他8岁就经历了丧母的痛苦。10岁时父亲也离他而去。随着年岁的增长,所经历的创伤表面上渐渐平复,其影响却积淀到潜意识中,也就是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丧母造成毛姆对来自女性的无私的温柔的爱的巨大损失,激发了对这种爱的强烈需要,但无父母的他无人可倾诉,只能积压在心头,退入个人无意识之中。一般而言,成年后这种创伤可以通过美满的爱情得到修复,然而这种修复的可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未能转成现实。父母的遗传基因让毛姆个矮貌丑体弱,另外,母亲的早逝又使毛姆落下了口吃的毛病。爱情之神怎么会青睐他这样的人呢?《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浦凯利的经历、体验正是毛姆青年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活中没有成功的快乐。没有好意的家庭邀请他去参加舞会,没有一群赞美他的人在身边,有的只是枷锁。童年的丧母之痛,青年时期因爱情的缺乏造成的新的伤痛,它们一起被积淀到毛姆的个人无意识中。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不幸和伤悲不仅没有使毛姆对其他女人更宽厚一些,反而使他对母亲以外的女人抱有偏见,且执此偏见不能自拔,渐渐衍化出现明显的反妇女倾向情结。

如果说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不幸使毛姆有了反女性倾向情结,那么他中年不幸的婚姻则加强了这种情节。

漂泊半生,43岁的毛姆才有了与西莉的结合。然而由于双方性格和对婚姻的看法差异较大,他们的婚姻不得不在维持了10年后解体。由于内心深处的反女性倾向情节,毛姆把婚姻的不幸统统迁怒于西莉:“他只感到她设下陷阱害得他跟她结了婚,让她从情感上和财务上把他抽得干瘪瘪的。毛姆恨西莉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荣格从大量的观察研究中得出结论:“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情结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神经症状中,这些情结专横暴虐地统治着拥有它的人的生活。”毛姆反妇女倾向情结的根源潜藏于集体无意识,经由毛姆个人的痛苦经历触发,深深扎根于他的个人无意识之中,并支配、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这在《午餐》中表现得也较为突出。

写作这部作品时毛姆和西莉的婚姻已结束将近20年,他对婚姻不幸的耿耿于怀和对西莉的恨一直挥之不去,这一切都折射到作品中去了。当年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靠写作勉强为生的年轻作家。一天,突然接到一位“粉丝”——女读者的来信。信中大大称颂了“我”的作品,这位女士还表示想

见“我”,并希望“我”能在巴黎的福伊约餐厅请她吃一顿便饭。福伊约餐厅是法国参议员光顾的地方,去那儿吃饭远远超过“我”的经济能力,“我”连想都没有想过。但是我禁不住女奉承,还是如约和她在那里相会了。结果这位女“粉丝”不但违背她口口声声的承诺——午餐从来只吃一样东西,而且大开“吃”戒,且专挑好的、贵的吃,直吃得我心惊肉跳,厌恶顿起——尽管表面看不出来!最后终于吃得我破了产——面对接下来整整一个月而身无分文!看得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讽刺女性的虚伪、贪婪和狡诈。

另外,小说中讽刺女性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

小说是以倒叙的形式始的,在20年后的一次剧院演出过程中,我们再一次偶然相见。“她”热情的向我招手让我过去,她一边很高兴地与“我”交谈,一边还感叹,“我们都不再年轻了!”而“我”似乎无动于衷,而且“要不是旁边有人提起她的名字,对“我”个人已经快要不认识了。”这杨的描写分明是在说这女人的很“主动”,而“我”则保持着“作家”的矜持!这种对女性的轻视是明显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也正是毛姆和西莉的婚姻结束的第20年,这时间是巧合吗?这女人是西莉吗?

接下来看看“我们”当年共进午餐时作者对她外表的第一印象,“从外表来看,与其说她美丽动人,不如说她丰腴健硕。事实上,她已经四十岁了(四十岁是一个有魅力的年龄,但已经不是那种看一眼就让人能神魂颠倒的岁数了),她给我的印象是长了一口整齐的大白牙,为数之多超出实际需要。并且她很健谈。”这样年龄这样的形象显然不是期待的,所以,这段描述分明写出了本来满怀浪漫之想来约会的“我”失望的心情。同时,这一段的描述透出作者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毕竟对方是和你约会的,即使不是你所期望的,你也不该那样描写人家,简直就是讽刺挖苦!还有,“‘她在点香槟的时对我一笑,露出了白晃晃的牙齿。这里采用了移觉的修辞法,意思相当于在作者看来她虚伪的笑容下白晃晃的牙齿简直是要把我吃掉!再有一处描写是“她一边大口吞吃着鱼子酱和鲑鱼,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艺术、文学和音乐”。在作者看来,艺术、文学和音乐是高尚的东西,只有那些举止文雅的窈窕淑女才配得上谈这些,你一个身体健硕、食欲旺盛、狂爵大饮的“老女人”配吗,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相对而言还都是有分寸的措辞。在小说的后部,作者则赤裸裸地发泄了对女人的憎恨:“我目睹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吞下芦笋”。“我终于报了仇,如今这个女人她至少已体重294磅(大约133公斤)!

毛姆的反妇女倾向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写女性都是令人不愉快的,毛姆自己的解释是:“我属于一个妇女处于过渡阶段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妇女一般地既无她母亲的优点,也无她女儿的优点。她是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可是不了解自由的条件。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她不再是家庭妇女,但还未成为一个好伴侣……。”不论他个人作何解释,毛姆的反妇女倾向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二、挥之不去的绅士情结

一方面,毛姆内心深处有反女性情节,这影响着它的生活和创作,另一方面,他却总摆脱不掉英伦绅士气质和一颗甘于飘荡世俗之外的心。毛姆对于“绅士”二字的情有独钟,在他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体现。无论是直露或者是暗隐在文字之外,毛姆总试图通过他的叙述向世人展示他对于绅士世界的体味和感悟。绅士作为英国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深深植入毛姆的内心世界。然而,毛姆本人的经历又使他想摆脱这种绅士氛围的纠缠。绅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实因素),与毛姆的内心世界进行着交锋,使他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午餐》将这种矛盾深深地揭示出来了。上文已说到,当年的“我”是一个靠写作勉强为生的年轻作家,面对女士的请求,我明知财力有限,但还是应允了。最后致使青年作家倾囊而尽,等走出餐厅时,面临着的将是整整一个月的开销要支付,而口袋里却分文俱无。这种倾囊而尽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换来了充满浪漫气息的就餐,而且大谈艺术、文学、音乐,这种场面呈现了爱德华时代的庄重、自然、优雅的绅士风度。

毛姆带着深深的矛盾刻画着小说中的人物,其实表明的是他自己,他试图展现的客观化叙述角度无形中加深了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毛姆认识到现实的所谓绅士环境虚伪、肮脏,并且想极力地摆脱它。青年作家之所以请女士吃饭。是因为她是他的“粉丝”——读者,正处于一个不算太老的年龄,且想谈的话题似乎总是关于“我”的事,所以洗耳恭昕,可见“我是多么的虚伪: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绅士环境作为英国社会的正统文化,是他应该永远依恋的毛姆在进退两难中,将自己绑在绅士的结上,现实中的他拼命想获得融合,而精神世界里的他则尽力寻找自我,要求挣脱这个环境。

这是毛姆的矛盾,这也是文化的矛盾。一方面他不断想在现实中立住脚:另一方面,他还关怀着人文的命运,毛姆所追求的爱德华时代无疑是对那个时代贵族文化氛围的向往。尽管,它有时高雅得陷人造作,可毕竟是优雅的一种,永远区别于混乱的没有诚意的现实。毛姆的人格深深地烙上了绅士情结的烙印。

三、结语

傅雷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细心揣摩,把他的独特的个性也能体味出来,那就能把整个艺术品了解了。”同时,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都有独特的情感。这些个性和情感会支配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的创作。个性也许不会轻易改变,思想感情却会因时、因地、因生活环境等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把握作者的个性和不同时期的特殊情感是正确理解作品的重要条件。

另外。有时候,独特个性也可能是某个人独特的“缺陷”,比如毛姆。毛姆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形成了反妇女倾向,这可以说是他独特个性,也可以说是他的缺点。它限制了他的情感范围、对事物的判断,也因此限制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思想高度。正如贝拉克所说“只要对事物分析得更正确一些,毛姆是可以从一个高超的作家上升为艺术大家的。”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欣赏毛姆作品时需要注意和正确对待的。

高超的作家总能让读者在读他们作品时于不经意间进入其中,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恨其所恨。这是语言的力量,是作家高超之所在。在读毛姆的《午餐》时,我们感到小说中的那个中年妇女是如此的狡诈、虚伪、贪婪。以至于我们厌恶她,憎恨她,想让她得到惩罚;另一方面,感觉“我”真是倒霉,我们同情“我”。为“我”感到不平!这是毛姆高超语言能力达到的效果,让我们完全进入到他的情感体验。

但是当了解了毛姆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特别是他的反妇女倾向和绅士情节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描绘;更为重要的是,对作品中所反映的东西,我们能够正确判断和对待。

猜你喜欢
毛姆午餐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井下午餐
午餐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
柳叶的午餐
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