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日本的雨伞文化

2009-03-10 06:01
今参考 2009年2期
关键词:鲁滨逊雨伞顾客

雨伞作为日常的防雨用具,在文化背景各异的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内涵和韵味。

英国雨伞:宣扬绅士风度和浪漫情怀的工具

英国地处大西洋东侧,受海洋暖流影响,终年湿润多雨。入春以后,雨就开始连绵不断。到夏天,雨水更多,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人们出门,即使是晴天也带着伞,雨一来就撑起,雨一过就收起。

据说,英国人打伞始于17世纪。传说中伞的发明者是丹尼尔·笛福所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他因船只在大海失事而流落到荒岛上,用树枝叶制作了一个遮风挡雨的伞状物。到18世纪晚期,读过这部小说的人纷纷仿效。因此,英国最早的雨伞被人们称为“鲁滨逊之伞”。

起始,打伞颇遭非议,认为“苍天降雨就是为了让人淋湿”,打伞是“藐视天意”。后来,打伞的人渐多,一些达官贵人仍不肯随俗,认为雨伞是穷人的遮蔽工具,乘马车才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到19世纪初,据说英国著名将领威灵顿公爵上战场时都打伞,而维多利亚女王则几次将装潢华贵的雨伞作为外交礼品赠人,同时也接受他人更加豪华的雨伞馈赠,雨伞由此在英国流行起来。

近代以来,一些英国男士总爱携带黑色长把伞。黑色代表庄重,长把则隐含风采。他们把伞或挎在左臂弯上,或倒提于右手之中。这手中伞,与其说是防雨,不如说是为了展示一种风度。这时的雨伞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而成为高贵的标识。在狄更斯、萨克雷、哈代等经典小说家的笔下,在《笨伯*等漫画杂志中,都不乏这样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头戴礼帽、手执雨伞就成为英国绅士的传统装束和经典派头。

当然,任何传统都会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如今的英国人也在不自觉中赋予雨伞以新的人文情致。细雨霏霏中,伦敦泰晤士河畔或海德公园的草坪上,经常可以看到少男少女们偎依着,相拥在一顶雨伞下,或喁喁情话,或接吻拥抱……如果说雨伞过去是用来装点或衬托某些人的绅士风度,而今则成为许多人宣泄浪漫情怀的工具。

日本雨伞:实用便携的必备之物

同英国相比,雨伞在日本则大相异趣。

地处太平洋西侧的日本,每年6月进入梅雨季节。由细雨连绵到瓢泼大雨,一般会延续四五个月之久。这样,雨伞就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

日本人使用雨伞完全从需要出发。那些来去匆匆的上班族,无论男女,经常是将雨伞提在手中,或夹在腋下。无论走到哪里,大小商店都有雨伞出售。二三百日元一把,对月薪至少二三十万日元的日本人来说,就好像国人随手买根冰棍。在旅馆,旅客出门可随时从服务台借用雨伞,往往是比较简易的塑料雨伞,借出去就不期望归还。

日本人很少将湿淋淋的雨伞携带入室内。这不是什么规定,而是人们为了清洁长期养成的习惯。在几乎所有机构的大门口,常年摆放着一两个木箱或铁桶。人们上班时把雨伞扔到里面,长把露在外边,下班时无需分辨,随手抄一把就走。

而在商店门口,最常见的是放置一个或几个木架,架上有带锁钥的孔洞。顾客进门后把雨伞往孔洞内一插,钥匙一转就上锁了。离开时,顾客开锁取走自己的雨伞,钥匙自动留在锁孔中。有时发现顾客留下的雨伞几日不取,店主就在伞架子上贴一告示:5日内不取,店家就自行处理。

有的商店在门口摆放着打套机和放套桶。顾客入店,将雨伞往机器中一插,雨伞就自动裹上一个塑料套。这样,顾客就可以携带雨伞人店。离店时,如无须打伞可把套子与雨伞一起带走,如仍下雨,退下的套子可弃置桶中,防止造成白色污染。

日本人做事细致认真,一把小小雨伞的使用竟有如此多的讲究就是明证。日本的基础科学很发达,实用科技也很发达。一项基础研究成果出来,就迅速转化为实用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这体现在电器的研制、汽车新型号的开发、新干线电气列车的运行等大项目上,也体现在像雨伞这样一件小小的生活用具上。

仔细想来,看似不起眼的雨伞,在英日两国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英国人看重其装饰性,尽力用来展现人的精神气质;日本人则讲究实用性,极力开掘其服务于优质生活的功能。

(高秋福/《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鲁滨逊雨伞顾客
雨伞树
雨伞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豆腐多少钱
鲁滨逊漂流记
雨伞的“家”
我卖个桃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