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09-03-13 05:11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

张 立

摘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培养和争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和焦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来看,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创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89—02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面临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高等教育仍然沿袭着传统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能够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完成课堂讲授,但存在照本宣科、信息量少的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不注重师生交流、“满堂灌”的现象为数仍不少;极好的课和极差的课都占少数。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在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第二,忽视方法教育。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方法的学习教育。结果导致掌握了知识而难以获得知识中的智慧。有的即使传授了方法,也不看重方法的调制功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方法,结果又变成了死的方法。这种教学中忽视方法的学习教育,或仅仅传授方法而不着力于方法使用功能的教学状况,是教育质量不高的症结之一。

第三,课堂主体错位。杨振宁先生作过一个透彻的描述: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

班级授课制形成以后,为适应工业社会教育同步化、标准化的需要,学校课堂盛行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从而确定了教师的主角地位。受前苏联教育模式“教师中心”的影响,我国大、中、小学普遍上演着“教案剧”。教师是追求课堂表演效果的主角,学生是教学的配合者,甚至是听众。后来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作为一方加入进来,实际上是调动学生 “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依然是配角。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1953年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从而确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他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學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不应以“指导者”而应以“方便者”自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当学生们为自己的学习而着急、而主动、而好问、而动情时,教师的课堂地位肯定是摆正了;反之当学生们只会记笔记,忙于跟上进度,没有思考,表情呆滞,甚至走神困觉时,教师的课堂地位肯定是摆错了。我们应该学会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活、放 、激、创”,即活动、 活跃、活泼;放手、放心、放权;激励、激情、激动;创造,创意、创新。那种一堂课上教师基本上从头讲到尾,其间偶而提几个问题的方法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它的最大害处在于,今后一旦没有老师的教,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为他们缺少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障碍

在目前而言,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仍然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需要克服以下几种现实障碍:

第一,不相信学生有创造潜力。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还没有学扎实,谈何创造?老老实实学会教材就不错了。不相信学生有自学潜力,更不相信学生有创造潜力。事实并非如此,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对200名西南交大学生做过调查。他在调查后认为,他们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遗憾的是他们并不自知,反而把创新当作某种高不可攀的东西。原因在于他们的思维缺乏个性,反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较弱,在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他们只会循规蹈矩,呈现出极强的趋同现象和定势思维。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每个正常人生来就有创新细胞,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他的创新潜能。

第二,正确的答案是唯一的。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过260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由此,“正确的答案是唯一的”这一观念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其实,生活中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生活中动态的东西是普遍的,正确的答案会有许多(如数学建模问题),就连“1+1= 2”这样的数学常识,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观念面前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当然,对于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是无可非议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回答女儿提问时说,自己最信奉的一句格言是“怀疑一切”。正因为他有了怀疑一切的思想,所以才会具有敢于反抗一切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教育把所有的青年都弄成了标准答案迷,那么高校教育的创新体系肯定将无法实现。

第三,学生认识模糊。认为教育对象的所谓最佳教学法是不存在的。没有“学”的配合便没有“教”的成功。就学生方面而言,他们重知识接受、轻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综合素质与能力,重实用操作技能、轻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他们心目中认为,教师上课你就得讲,不讲算什么老师,顺从心态、依附习惯根深蒂固,尤其缺乏质疑、批判、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营造民主平等、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确实也很矛盾,学生们普遍对“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教师感到厌倦与恐惧,但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却又认识模糊,对旧的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惯性和依赖心理。

第四,学生不适应。在应试教育下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欠缺,大学的教学方式,他们一开始就跟不上,普遍要求慢一点,给点思考时间,他们听惯了“一灌到底”的课。但是灌多了又消化不了,日积月累必然成绩下降,只好依赖抄袭,千方百计弄个60分就满足了。可以说大学的教学方法,改与不改,学生都不适应,但是唯一的出路还是改,早改早见效,不改没出路。

第五,学生不配合。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低,只想混过四年拿到文凭而已,加之各种活动多,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对教学改革并不关心,认为这是教师的事,与己无关,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配合不积极的情况,对教师的积极性也形成一种打击。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当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时候,传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生动活泼的与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符合的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让自己吃透教材、讲述明白,而且要帮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进行建构活动的过程。主导作用决不是让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主讲,而且,即便讲授得既严谨又清楚,同样也可能是失败的讲授,因为他的讲授可能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或者与学生的经验理解可能是相去甚远的。况且,单纯靠教师去讲,学生被动地去听,是一种相互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如何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富有成效的建构活动呢?最主要的就是教师主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由“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兼“导演”的角色。所谓编剧,指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问题应具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合理自由思维空间的需要,既要立足于教师所强调的目标上,更要建立在一个开放的目标上(不单是学会知识,还要发现问题、大胆置疑),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导演,指教师必须制造出一个建构活动的意境(情景、氛围),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关系和作用,让他们处于一种真正“搞”学问,而不是学“学问”的情景中。创新是“教”不会的,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他们可能获得创新的一种条件或环境。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

目前的教学中,什么都由老师那个“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嘴巴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只要把各个知识点背会,然后在考试时把它们完整地“克隆”到试卷上,就可以拿到高分,而无需自己过多地去动脑分析、归纳、整理、加工、提炼。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那就是学生学得死,记述多而创新少。相反,如果教学中,教师“恩准”学生插嘴,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理论与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创新型教学模式何愁不能实现?课堂是最应该有生命力的地方,但同样也可能成为最缺少活力的地方。每一天学生们盲目地走进教室,麻木地等待教师讲解,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等待教师布置作业,教师们则极其认真地说、写、画,向学生表演自己精心“备”好的“节目”,这样的教学意义有多大?

培养创造力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源于感悟,感悟源于体验和探究。对问题的感受、撞击必须激发人改变现状、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或方案的主动性,这种探究过程,自然也就培养了人的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高校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