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新贵

2009-03-17 06:20殷登科单桂萍王艳平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48期
关键词:黑木耳食用菌农户

殷登科 单桂萍 王艳平

山东省胶南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隅,四季分明,春迟秋爽,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近年来,该市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08年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达880户,年产食用菌488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40万元,户均增收2.32万元。

规模促效益 品牌促发展

胶南市食用菌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以平菇栽培为主。1996年,六汪镇示范栽培袋料香菇成功后,调动了周边村民发展袋料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种植规模扩大到大村、六汪、理务关、胶河、宝山等五个乡镇,品种增加到香菇、黑木耳,平菇、白灵菇、鸡腿菇、杏鲍菇、榆黄菇等十几个品种。

2009年,该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户达到了1232户,较2008年增长40%,单户生产规模也从户均2898袋上升到6445袋。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和栽培效益均有了较大提高。其中,黑木耳单袋平均产量从以前的0.8两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两左右,提高了87.5%。

食用菌产出效益的提高源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大村镇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与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食用菌产学研合作协议,聘请福建、烟台的食用菌专家常年进行业务指导,提升了食用菌的整体品质和档次,被评为山东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强镇。理务关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林间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目前已与山东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规划建设了青岛市食用菌科技专家大院,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鸡腿菇、榆黄菇和平菇示范棚,投资30多万元在林地建成简易菇棚100个,发展百灵菇、杏鲍菇等珍稀品种。

同时,绿色食用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大村镇注册了“汉之林”、“藏马山”、“馨香”三个食用菌品牌,其中“汉之林”牌香菇、黑木耳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年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同时,该镇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方式,依托青岛汉森菌业有限公司,建成了集制菌、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产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民营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带动周边100多个农户发展香菇栽培,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市场容量巨大 经济效益可观

食用菌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十大健康保健食品之一。近年来,国内食用菌市场产销两旺,据专家预测,今后食用菌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干、鲜皆宜的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传统品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黑木耳干品,今年福建批发价已达到56元/公斤。鸡腿菇盐渍品,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谷之后,近两年市场需求量大增,市价最高已达5300元/吨,并呈稳定上涨态势。以柳松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为代表的高档珍稀品种,近年逐渐进入普通消费者家庭。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普及,预计2—3年内,该类品种将走入千家万户。

从国际市场看,食用菌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之一。发达国家的食用菌市场,由于劳动力价格等问题,供需缺口急速拉大,甚至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如俄罗斯大量进口我国的双孢菇,韩国大量进口我国的香菇或菌棒产品等。

食用菌设备简单,原材料来源丰富,技术容易掌握,属于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以木耳为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个菌棒成本在0.8元到1元之间,收入可达2至3元,每棒纯利润在1元以上。若一户一年能生产3-5万棒,纯利就可达到3-5万元,收入高于种养行业。

政府大力扶持 发展前景广阔

食用菌在生产上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等特点,同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基本不受土质制约,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胶南市农业部门对食用菌产业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不断引导食用菌产业向健康发展。

一是拟对新建的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予以奖励,对农户的食用菌生产大棚给予一定的建棚补贴。借鉴小麦、玉米政策性保险实施办法,制定出台食用菌保险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针对出菇季节集中导致的产品“压市”问题,加强市场调研,帮助农户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做好产销形势分析,引导农户坚持多品种发展的生产模式,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容量大、生产效益高的品种实行反季节栽培,提高生产效益。同时要适当加强珍稀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食用菌生产向高档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市、镇、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聘请有关专家成立市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在部分重点镇(街道)设立食用菌技术服务站,在有关村配备食用菌技术员,加强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类合作组织在规范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开拓市场、协调贷款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四是积极培育生产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引导推行“订单食用菌”,搞好食用菌保鲜、脱水和深加工,积极开发食用菌保健药品、风味食品、调味品、饲料等,形成系列化生产格局,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帮助运销企业(大户)与各地蔬菜及食用菌市场的营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确保能够及时收购运销食用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

(胶南市农业局 殷登科 单桂萍 王艳平)

猜你喜欢
黑木耳食用菌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德江黑木耳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