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谈素质教育

2009-03-25 02:51孙立春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智力新课程素质教育

孙立春

素质教育这个词汇,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新的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家正在参与的新课程,就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1997年在烟台市召开的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标志着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正式拉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2004年,我省普通高中开始新的课程改革。2008年1月,我省召开了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作出新的部署。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脱离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重单一的学科课程学习,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发展和身心和谐发展,注重少数学习好的尖子学生和教育的短期效果。从这几方面来看,传统上,我国的教育具有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素质教育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未来性。

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人们从多种角度给出定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过著名的“素质教育三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宗旨。这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努力的正确方向。

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与我们每一个同学有什么关系,怎么做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呢?下面,我想就五个方面的话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以期引起同学们在新课程学习环境下的一些思考。

一是需要了解一点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这得从什么是应试教育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含义说起。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的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而全面发展,是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需求提出的。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特长。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小同特点出发,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关于主动发展,它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

本人在自己的拙著《素质教育新论》一书中也就什么是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素质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通过帮助人的各项应有素质的自由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在起初,的确是根据学校单一围绕考试,轻视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满堂讲授、机械记忆、加班加点的教育现象提出来的。后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内涵渐趋完善,形成科学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素质教育也好,新课程也好,都是一项长久、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努力,累积基础,逐步实现。课程改革难,实现素质教育更难。但这并不是说不需作出努力,只是被动地等待就行。不思改变,被动应付,不符合竞争、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就难以见到素质教育的未来。

素质教育是必须依法实施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要推进落实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从当前和自身做起,从包括建立学生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内的方方面面做起,人人参与,个个努力,逐步创造条件,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是需要了解经济科技教育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以知识、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特征是以知识的迅猛增长和不断创新为主要基础,以知识密集型、智慧型为主要经济形态。这些特征,在21世纪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在这样的时代,人力资源中的知识技术因素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而且这种知识资本不仅包含各种显性知识,更包含那些转化为人的经验、素质、能力、学识等的“隐性知识”。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建设精神,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新时代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现代化的教育。作为中学生,应当主动地迎接挑战,树立创造性的人才观、探究性的学习观、全面的发展观和适应未来的生存观。

三是需要大体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本人在自己的一些拙作中提出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教育目标、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审美素质教育目标、劳动素质教育目标。另外,还提出经过延伸而来的其他几种素质教育目标,包括行为素质教育目标、交往素质教育目标、创造素质教育目标、个性素质教育目标等。现在看来,以上这些目标内容有着较为合理的概括性。谈到心理素质教育,个人认为应关注以下一些方面。即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掌握有关心理初步知识,具备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等。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目标中,个人认为除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外,以下几方面都很重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会科学学习、全面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提高预习能力、听课能力、讨论能力、复习能力、作业能力、自学能力(含计划能力、自控能力、自检能力、查阅积累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等。

上面讲到的这些素质教育目标,与现在人们不断提出的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新的目标要求,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精神和要求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来看美国劳工部关于21世纪人才素质技能的一个《调查报告》。这个报告中,提出21世纪美国全体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大能力。它们是:资源统筹能力,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从提出的这五大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就是,在新的世纪要重视素质教育,要学会学

习,要全面发展。其中,注重提高自己的各项应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应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各项应有的素质基础。

四是需要理解和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学习新课程,提高素质与能力,要站在21世纪知识发展、人才竞争和新型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度,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要求。这一核心,将成为衡量我们是否成才的新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最具代表意义的一个亮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性的培养目标。作为中学生而言,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应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起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勇于迎接挑战的开拓精神,一种用心思考、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应当指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有其智力特征,也有着其人格的特征,它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区别人们是一个学会者还是一个会学者,是一个跟从者还足一个创造者的重要标志。

五是需要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习观。

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观,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从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转向既重视知识和技能,更重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能发现和挖掘隐藏于自身的智慧潜力。首先,如前所述,未来科技与知识的发展突飞猛进,因而在学习中要珍惜各种机会,更重视更新、深化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其次,使自己不仅有“学会”的决心和精神,还要有一种“会学”的意识,想方设法使自己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生中的四项重要支柱,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生来思考。第三,学会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局限在考试内容的掌握上,还要知道培养和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注意自主、主动、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学习,建立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前高中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最具价值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老师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应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以便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勒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社交智力以及自我认识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表现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过程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而且不同智力特点的人,其学习方法可能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能够将自己的智力特点与老师的教法、教材相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可取的方面,重要的不仅是了解自己有多聪明,而且是了解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且使特长得到张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97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的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功并非伟人的专利,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应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同学们应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习理念,通过适合自己特点和特长的学习与探索,为取得最终成功作好准备。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确立适合自身的具体目标,挖掘身上的潜力,找到促进成功的正确途径。

猜你喜欢
智力新课程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