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城市社区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009-03-25 03:00张哓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矛盾道德建设

张哓东

【摘要】当前,社区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这使得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矛盾的解决有赖社区成员道德的提高。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包括社区的舆论引导机制、社区的道德监督机制和社区的道德教育机制、社区的风俗习惯引导机制等。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 社会矛盾 道德建设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的安全、稳定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而一个良好的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的道德建设。

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里,社区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和没有单位的居民,工作内容单调,工作方法简单,多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的,社区缺乏生机、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突出。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将不断从政府和单位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社区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社区是社会公民生养栖息的主要场所,又是一定生活群体的精神共同体的培养凝聚基地,更重要的是社区在现代已发展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平台。”①社区既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共同体,也是人们的精神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区是同一社区人们的命运共同体。社区比社会更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密切,同一社区的人们的交往频率更高。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共同的利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促使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的产生,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因此,社区对人们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俗礼仪、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社区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包含了社会的基本信息,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等在社区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因此,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谐社区必将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广大的城市化地区全面构筑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城市社区管理的道德基础

道德是文化的价值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在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内,人们首先应该讲诚信,诚信是道德的基石,也是道德信仰的根基。城市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相互帮助,人们之间要“忠诚”,既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同时还要“重义轻利”和“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应该使其居民具有精神上的归属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道德上的共通感,社区应具有温馨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要使社区不仅成为人们的物质家园,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使社区不仅是栖身之所,而且成为人们心灵的温馨港湾,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家园。“家园还意味着一种精神心理的归宿。要营造互爱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人们对社区的心灵情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情感的生活空间。”这就要求人们要妥善处理社区内部矛盾,要重视公共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妯娌关系、亲戚关系、邻里关系的协调和谐。使每个人以平等的社会公民的身份,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中,能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一个良好的城市社区中,人们应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富有同情心、怜悯心、正义感,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不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大力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服务,一家有难,全区支援,为社区成员排忧解难。要切实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尤其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对下岗职工、孤寡老人、贫困家庭要更加关心,这样才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积极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为社区居民安全、祥和、快乐的生活提供更充足的保障。

良好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社区人文精神理念,共同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居住环境,塑造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形成讲文明、讲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风尚。要保护社区的地域环境,养成社区地域生态环境文明观念。

社区成员应按照道德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以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特点,了解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身心特征,促进个体身心和谐。

城市社区管理的道德建设机制

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机制,首先要加强城市社区的舆论引导,社区是形成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舆论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要重视非正式社会组织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重视社区社会舆论的作用。人们越是在非正式组织中越愿意讲心里话,特别是在正式组织不能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表明,非正式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其中往往存在着舆论领袖,其对社会自发舆论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道德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中,要重视非正式组织及其舆论领袖的作用。社区是熟人常聚之处,也是自发社会舆论的肥沃土壤。一些公共娱乐场所,自发集聚场所都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发生地。在这些地方,人们不再过多地顾及正式组织的压力而自发地议论,“泄泄气”,发发牢骚,评价人或事,这里往往能表达出人的真正心声和愿望,是了解民心民意的好地方。

同时,要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监督机制。在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外在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道德尽管在其本质上是自律性的,但对于不能自律者,对于违背社会道德屡教不改者,实施一定的监督和制裁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建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内在运行机制,并与法律监督结合,才能发挥更为广泛和充分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社区的道德教育机制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道德教育活动,包括实施一系列的宣传、引导、灌输、评价等措施,还包括社区道德教育方针的制定、道德榜样的树立、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等。而且,社区道德教育要和家庭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道德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的条件下,父母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水平。

最后,要注重城市社区的风俗习惯引导机制,道德与风俗习惯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类社会早期,二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楚。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稳定性,它往往是人们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反映。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传统往往通过风俗习惯表现出来。在各民族的生活中,风俗习惯往往作为习俗道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吸取其合理成分,引导旧习陈规向现代文化转化,移风易俗,建立现代风俗习惯引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葛晨虹:“伦理关怀与社区管理”,《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何民捷:“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全国第二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述要”,《人民日报》,2005年8月12日。

延伸阅读

整合性道德和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整合性道德同社会整合相联系,社会整合的前提是社会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整合要求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道德,整合性道德有赖于国家的动员和制度保障、社会的自觉以及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的行为习惯。社会成员为社会结构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整合性道德的基础;国家的倡导和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整合性道德的价值维度。就形成方式来说,它既是自下而上的,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可以将整合性道德概括为:以促进社会整合为目标,在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为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结构单位所共识的道德。社区和社会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城市社区的道德整合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使通过城市社区进行社会的道德整合具有可行性。中国城市社区具有特殊性:首先,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建构性。其次,中国城市社区体制具有二元性。这种特性有利于当前的整合性道德的建设。政府在设计社区发展规划时将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建设的目标,从而实现对社区居民的道德引导。而居民则通过参与社区事务,进行社区活动自觉到共同生活的规则和对规则的尊重。这种互动机制使整合性道德既能够形成居民的心理认同从而获得坚实的道德主体性基础,又能够达到社会利益、国家秩序的价值高度从而获得广泛的普遍性。这种整合性道德会因为居民心理认同基础和社会价值目标引导的双重支撑而成为社会整合的有效支持力。(资料来源:《湖南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社会矛盾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