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2009-03-25 03:00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新闻报道隐喻

唐 斌

【摘要】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隐喻不仅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分析《人民日报》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报道发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

【关键词】隐喻 高等教育改革 新闻报道 意识形态

隐喻一直是哲学家、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仅局限于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范畴。1980年,Lakoff & Johnson在开创性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听话人/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文以Lakoff & 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框架,对《人民日报》近九年(2000~2008)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75篇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讨并解读作者的潜在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于人们思维和话语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与意识形态

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隐喻应该被理解为“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人们可以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状况。①Lakoff & Johnson引入了数学领域的“映射”(map)概念来进一步解释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构建关系。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许多概念隐喻,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概念域为丰富的心理表征,他们作为我们与特定的经历或现象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一部分以图式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自动提取。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隐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Norman Fairclough 认为“隐喻无处不在,而且从根本上构建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知识和思想体系”,② “概念隐喻是共享的认知和文化资源”,一旦隐喻形成,必定会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可以“通过包含概念的某些特征同时掩盖另一些特征的一系列连贯的网络来定义现实”,③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现实、推理并评价现实。隐喻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隐喻的使用不仅可以反映使用者的思想,而且可以加固体现使用者集团利益的既定的思维模式。人们常常为了其特定的目的,会有选择性地凸显和掩盖某些因素,形成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考察角度。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学家分析语言中潜在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

《人民日报》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报道(2000~2008年)中的概念隐喻

本研究语料来自《人民日报》网站的电子数据库,首先通过搜索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获得所有包含该关键词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逐篇阅读删除除了关键词以外内容关联性不大的新闻报道,最终获得2000年~2008年与高等教育改革相关的75篇新闻报道,共约115,388字,包括新闻、简讯、观点、专访、政策、讲话、理论文章等类型。本文仅讨论语料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几组主要的概念隐喻,分别是:“工程”隐喻(出现639次,占39.81%), “工厂”隐喻(出现392次,占24.42%),“战争”隐喻(出现226次,占14.08%),“人类”隐喻(出现167次,占10.4%),“道路”隐喻(出现75次,占4.67%)。

“工程”隐喻。“工程”隐喻是使用最多、最突出的概念隐喻,可以用来比喻人才培养、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逐步加强等。请看以下例句:(1)此次改革不是普调工资,也不是滥发奖金,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必然要求。(2000-03-09)(2)关于教学改革,教育部已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00-06-28)(3)北京医科大学是全国医学院校中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学校,……这是强强、大大联合,其目的是要建设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2000-03-09)“工程”是人们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比喻,作者借助“工程”始源域清晰形象地建构和表达了新概念,读者也正是通过自己所熟悉的始源域来理解目标域。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还是高校自身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加强等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需要做好精心的规划,然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实施,而且是一项环环相关、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工厂”隐喻。“学校如同工厂”是早已被人们接受、广泛使用的比喻。“工厂”域所包括的一些组成部分诸如工厂规模、工厂运作、工人、机器设备、产品、产品加工、产品订单、产品质量及监控、生产标准、生产成本等投射到“学校”域,可以粗略地对应为学校规模、学校管理、教师或其他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学生、教学过程、用人单位需求、学生素质及学生管理、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培养成本等。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高等学校也参与了市场竞争,学校在进行运作时必须同时考虑规模、质量和效益,“学校产品”的质量即“学生”的素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1)去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如果长期扩招,学生质量是否得到保证?(2000-03-09)(2)二要努力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树立科学质量观,加强学士学位工作,完善培养机制,强化质量监管体制,……整体提升。(2008-12-30)(3)高校原则上每年可以根据年生均培养成本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2000-06-09)(4)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开展双证书教育。(2005-07-14)(5)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2007-07-13)

“战争”隐喻。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第一个概念隐喻就是ARGUMENT IS WAR,这个以WAR为始源的隐喻正是一个经典结构隐喻。人们往往用战争来描述ARGUMENT,LOVE,GAME,BUSINESS等目标域。在本语料中,我们发现作者和读者也同样以战争概念来构造和理解高等教育概念。比如:(1)综合性大学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2000-04-04)(2)各高校领导……使高校成为抵御和打击“法轮功”邪教以及类似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2001-01-10)(3)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着力营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2007-07-13)以上例句中作者把“综合性大学”、“高校”分别比喻为与战争密切相关的“生力军”、“阵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像作战一样“周密部署”才能获得成功。作者通过战争隐喻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高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人类”隐喻。在以下例句中,作者以概念隐喻“人”为始源域来构造目的域,非常生动形象。“大学”就如同人和人一样可以相互“合作”,“高等教育”也可以如同人一样加快改革的“步伐”。例如:近年来,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2000-08-25)另如,将大学的规模对应于人的身材,如果大学不考虑质量,盲目追求数量,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会成为“胖子”,不能“健康”发展。例如:一所健康发展的大学应该是身材适中的,不能都长成“胖子”,否则就会出现很多毛病。(2006-07-18)

“道路”隐喻。在始源域“道路”这一概念隐喻中,与目标域“高等教育”关系最密切的特征为“从一个出发点开始朝目的地前进”。例如:清华大学正在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目标前进……。(2001-07-31)另外,作者也借助“道路”隐喻清晰地表达并努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虽然高等教育改革面临许多困难,改革的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许多人的奉献和努力,但是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1)……他只是把自己当成一块铺路石……汗水和毕生的心血铺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胜利的坦途。(2002-03-19)(2)李岚清强调,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04-04)

结 语

从以上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作者利用了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引发读者的推理和联想,通过“工程”、“工厂”、“战争”、“人类”、“河流”、“道路”等始源域的映射,多角度、多方位地投射于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的一些目标域,本体的特质借助于喻体而得到充分传播。作者不仅使用这些隐喻来构建语言,产生丰富的话语意义,而且帮助受众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新的概念和事物,对大众的思想进行新的塑造,同时这些隐喻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潜在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于人们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

注释

①③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5,p.157.

②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p.194.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新闻报道隐喻
《活的隐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