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银行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09-04-01 06:38陈晓芳
会计之友 2009年7期
关键词:银行贷款评价指标体系高等院校

陈晓芳 石 艳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近年来不断扩招、扩建,导致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快速发展资金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对普通高等院校银行贷款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危害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时识别和防范高校银行贷款风险。

【关键词】 高等院校; 银行贷款; 财务风险; 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近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413.4万人,至2005年末普通高等教育全年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 562万人,毕业生307万人,实际上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目标。由此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必须扩大办学规模,但随之又出现了扩大办学规模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利用银行贷款(以下简称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成为学校必然的选择。

二、普通高校贷款现状

银行贷款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基本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一点已成为既定的事实。部分高校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造成债务负担沉重。据资料显示,至2003年末,18所部署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央属的76所高校2002年底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而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元,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同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 500亿元-2 000亿元。在2007年的“两会”上,高校贷款问题成为热点问题。贷款是一把双刃剑,贷款在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缓解资金紧张问题的同时也给普通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赤字运作的高校并没有像原来预料的那样凭借扩招来偿还贷款,而是出现巨额贷款无法偿还的局面。极度扩张之后,高校贷款后遗症随后出现,高校经费有限,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随着国家调高银行利率,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经费紧张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有效的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来及时识别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及时进行风险的预警预报迫在眉睫。

三、高等院校贷款风险

高等院校银行贷款特指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而形成的贷款。高等院校银行贷款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使学校难以为继的可能性。高校举债,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学校将陷入财务危机,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形成财政风险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质,高校贷款风险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转嫁给政府即财政。

1.高校——政府途径:政府是普通高校最主要的投资者,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渠道。就产权而言,普通高校的所有权归属国家,当高校不能偿还贷款而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时,高校会求助于政府,而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从而由政府来承担债务风险。

2.高校——学生——公众——政府途径:当学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学校可能会提高学费标准或维持原学费标准但压缩教学经费、降低教学质量,将风险转嫁给学生,当转嫁的程度超过某个界限时,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不满,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救助。

3.高校——银行——政府途径: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采取合法的方式来给政府施加压力,如诉讼、要求高校破产等,迫使政府救助高校,承担债务风险。

通过对转嫁途径的分析可知,高校将通过不同的途径将自身的债务风险转嫁成公共风险,而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社会其他主体所不能承担的风险最终都将由政府即财政来承担。

(二)造成投资闲置浪费

由于市场规律、办学规律及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尽管政府部门对扩招贷款予以关照与扶持,高校急剧膨胀的投资仍出现了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或基础设施投资虽已完成,但由于教学相关设施不配套以及高昂的收费,造成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这种情况和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结果所吻合:“一阵风”上马、盲目建设“大学城”的后果是出现“新一轮资产投资——闲置——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三)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高校规模扩大,相比之下,硬件设施建设容易做到,而软件尤其是师资方面的建设很难跟上节奏,使得教育质量没有保证,这可以表现为:首先,在存在财务风险的情况下,高校会压缩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教学一线院系的经费。学生在实习教学环节经费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为集中财力搞基建,会紧缩其他方面的开支,可能会限制专职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这必将使高校失去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优势。优秀骨干教师一旦出现大量流失,会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最后,高校为缓解还贷资金压力,可能会采取扩大二级学院招收高学费生和自费研究生的规模,以此获得更多的学费收入来还贷,而学校实际用于学生的教学支出却在压缩,这也必然会导致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下滑。

四、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反映高校债务风险状况的财务指标组成的,用以评价高校在资金运动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可设置如下指标:

1.反映高校筹资风险的指标

1)累计贷款总额占总收入比重(A1):A1

=(年末借款总额/当年年度总收入)×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高等学校总负债存量与本校经济能力的关系。分母指标选择的是当年年度总收入而不是总资产,因为高校大部分资产的所有人不是高校,因此不能完全用资产来还债。

2)累计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重(A2):A2

=(学校贷款总额/全部资产)×100%。该指标反映高等学校总资产中存在多少是借款筹集的,反映的是高校的举债比率,体现了高等院校资产对债权人的长期偿还保障能力。从高等院校运行现状来看,累计贷款占总资产比重过高或过低均不好,举债比率过低,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发展;举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增大,面临偿债支付的现金需求压力增大。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A3):A3=[(年末应收款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的垫付款

+对外投资+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100%。自有资金指的是学校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专用基金中的留本基金因不能动用,不作为自有资金,应从中剔除;同时也不包括专项经费,因为专项经费的年末结余是指未完成(完工)的专项经费的年度结余,其真正的支配权、使用权不属于学校一级。因此,为稳健起见,自有资金不包括学校专项经费年末结余。自有资金动用比率衡量高等学校净资产中实际可控制的资金的利用程度,体现了其后续发展的潜力大小。指标值越大,表示高等学校实际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越高;反之,则越弱。

4)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

(A4):A4=(一般基金+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货币资金×100%。该项指标值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自有资金越多,在资金结构上,自有资金越多则面临的风险越小。

2.反映高校流动性风险的指标

1)支出收入比(A5):A5=(学校本年度经费总支出/经费总收入)×100%。若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比值超过1,反映学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结余资金,甚至陷入债务的恶性循环,举新债还旧债。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2)现金支付能力(A6):A6=(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全年月平均支出额)×100%。

这一指标表示年末结存资金可用于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该指标越大,表明现实支付能力越强,还贷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3)潜在支付能力(A7):A7=[(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可变现的债券投资

+应收票据+借出款-借入款-应缴财政专户-应交税金)/全年月均支出额]×100%。该指标反映了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高校经费来源中最稳定的是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一般根据预算按季度下达,所以一般可供周转月数低于三个月,就有可能存在支付能力的问题,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增加货币资金储量,防范支付危机。

4)银行存款保障率(A8):A8=贷款总额/(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本指标是衡量学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学校各项资金的调剂能力。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风险越大。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风险较小。

(二)预警线说明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评价高校现在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分析高校的财务状况提供了一些手段,然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因此必须确定一个警戒线。预警界限确定的得当与否,对于准确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影响很大。

关于预警线的说明:

1.累计贷款总额占总收入比重(A1):本指标反映的是学校借款总额占总收入比重。对于高校来说本指标越小越好。本指标以行业平均值为预警线。

2.累计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重(A2):按企业的一般标准,资产负债率指标的预警线为40%一60%,高等学校的这一指标相当于企业资产负债率,然而考虑到普通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性、普通高校自身类型的特殊性等等因素,将该比率的预警线定为35%。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A3):该指标的警戒线一般是一个距离范围,通常为40%一60%。

4.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A4):该指标以低于50%为其警戒线。

5.支出收入比(A5):该指标一般小于1,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6.现金支付能力(A6):该指标的预警线为3个月,高校可供周转月数小于三个月的话,就要考虑高校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

7.潜在支付能力(A7):该指标的预警线为3个月。

8.银行存款保障率(A8):本指标以行业平均值为其预警线。

(三)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模式

贷款风险评价体系就是为了及时识别财务风险,防止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系统。通过财务风险各指标与预警线的比较,可以准确地了解财务状况,监督财务风险的大小。风险评价的模式有:1.低度警报

学校累计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重或银行存款保障率均未突破预警线,但有两个或两个以下指标突破预警线;所有指标均未突破预警线,但有三个以上指标接近预警线。

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之一,则应发出低度警报,提醒财务管理者改善财务状况。低度警报对应的是普通高校存在中度财务风险的情况。

2.中度警报

学校累计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或银行存款保障率突破预警线;学校累计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或银行存款保障率均未突破预警线,但流动性风险和筹资风险中有两个以上指标突破预警线;有三个或三个以下指标突破预警线。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发出中度警报,提醒财务管理者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中度警报对应的是普通高校存在重度财务风险的情况。

3.高度警报

当有四个以上指标突破预警线时,则应发出高度警报。学校应尽快采取措施,防范及降低财务风险。高度警报对应的是普通高校存在重大财务风险的情况。

五、结论

高等院校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借资金是解决高校扩大办学规模、超常发展经费需求巨大与国家财政拨款增幅有限的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高校负债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高校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打破原有的资金平衡,影响高校正常的运转,甚至可能使高校陷入债务危机中。因此,高校在利用贷款作为学校发展资金的同时,必须构建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安全监控,及时识别和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79-130.

[2] 谢立本.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4).

[3] 王淑霞,赵福仲.高校贷款办学财务风险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1).

[4] 滕春慧.高等学校负债办学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

[5] 龚建英.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R].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6-21-24.

[7] 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工作视点,2005,(12):52-53.

[8] 刘立军.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7.

猜你喜欢
银行贷款评价指标体系高等院校
终于中了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