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及古代文人“酒·梦·情”内心世界的环形外化结构

2009-04-01 02:58董洁茹
山花 2009年6期
关键词:外化内心世界词作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才华高卓,有着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和丰富复杂的情感,她才气兼备,不让须眉。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的婉约词作因她的强烈的感情色彩而兀自傲立,散发着独具特色的魅力。可以说,是家庭和时代、才情与个性、爱情与梦想等诸因素奠定了李清照生命的琴健,促使她弹奏出一个古代女性悲欢离合、情意切切的生命基调。在她的生命之歌中,她以诗词为依托,以酒催生酣梦,梦中呈现真情,情浓无可消除,再次觅酒入梦寻真情……如此循环往复,体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内心世界的环形外化结构(如下图)。

一、酒醉入梦——灵感的源泉,诗词的“桃源”

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一种「酒神精神」,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是个神话不发达的国家,酒在与文学的关系上还没有上升到“神”的地位,但是它对作家文思或诗兴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文人对酒情有独钟,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陆游“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还有宋代范仲淹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成了古今多少人在饮酒时所追求的境界……还有陶渊明、杜甫、韩愈、李贺,个个都是酒中豪杰……

然而最引人瞩目的应是李清照了——不仅因为她的性别,更由于“酒”意象在其作品中的比例。李清照仅存于世的45首词中(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存疑词作不计),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词作竟有24首之多,约占其全部存世作品的53%。其中直接出现“酒”字15次,出现“醉”字9次,另外还有“琥珀”、“绿蚁”、“玉酎”等酒的代称或别名,“尊”、“玉尊”、“金尊”、“杯”、“盏”等酒器的名称多处。身为一名女性,其词与酒的关系如此密切,不能不令人惊叹。

在她的词作中, 充满浓郁的酒香,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作,有的引恨而为。“酒”既是她闲暇无聊时的伴侣,也是她排遣愁闷的手段。她或对酒赏花,或以酒怀人,或热情洋溢,或寻寻觅觅,只将酒意入诗情,恣意挥洒着不世才华,诉说着跌荡起伏的人生和柔肠百转的情思,因此,这些不同的“酒境”交织成的“词境”充溢着一种柔丽、悲凉、深婉的美,让人愈品味,愈觉意味深长,留下了几多弥漫着花香、酒香和墨香的千古绝唱。

在这些广为传颂的佳作中,我们不仅嗅到了酒香,还深触到了她的梦境。饮酒之后,她的精神便超脱现实,进入梦幻的世界。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了一夜,“残酒”还未消,可见其醉之深,其梦之酣。《醉花阴》词中则写的是重阳时分,天空布满薄雾浓云,天气阴沉,更使人愁闷难挨,李清照百无聊赖,只好“东篱把酒黄昏后”,对菊孤饮,醉酒入梦,想象着夫妻团圆时的温馨,思夫之情油然而生。

她的“醉梦”既有对过去的回忆,有对现实的描述,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写的就是思乡之情;《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对自己现状的哭诉;“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她希望和丈夫成为精神上平等、才学上可以相互切磋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也许并不在意于以酒来浇胸中的块垒,而是“未成沈醉意先融”(《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在或浓或淡的酒意中品尝着人生的滋味。

二、梦酣现情,情深觅酒——虚与实有机结合,文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结构

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所以说“酒”是文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依托,是文思才学的物化。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人生的自我意识越加觉醒时,这种消愁的欲望越加强烈。唐代李白,这个忧愁就成了“万古愁”,它须要“千钟”、“万斛”的酒来冲刷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就算这样,也还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清照所处的北宋,正处于向衰败转型时期,她的青年时代是在北宋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中度过的。但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这一年,李清照开始南下逃难,从此展转奔波大半生。这使得她对国家的感情是爱恨交织,再加上后来父亲被诬、丈夫遇难,更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她也只能经常借酒浇愁。虽然“南渡之前”也曾有过相对快乐的时光,她曾体验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浓浓亲情,也曾沐浴过“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的爱情幸福。但在她的词作中,更多的是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孤饮独梦的思夫之情,以及“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这样深沉的故土沦亡的悲痛和纯真挚着的爱国深情。

特别是在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之痛,思乡怀旧之情,感叹身世之悲,零落辗转之苦,以及对死去丈夫的深切怀念,使自己的生活更依赖于酒,以酒来麻醉自己,以酒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思维。她把自己晚年的不幸遭遇都或隐或显地表现于词中,而酒则成了她暂时忘却悲惨遭际,出离于对丈夫的思念、出离于对故土的怀念的“忘忧水”。她这时的春愁已非旧时单纯、自然的春愁了,而是她平生所经历的一切愁苦,已经重得连“双溪舴艋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也载不动了;在“飘流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的辗转避难生活中,她尝尽了人世辛酸,只有酒醉之后,才能忘记自己身处异乡,如浮萍般无依无靠的处境,但这又是何其艰难之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永遇乐•元宵》),虽在元宵佳节,却无心情游玩赏灯,孤独寂寞、国仇家恨的折磨,使得她“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同上),只想在帘幕后静静地听别人的欢声笑语,在无力自拔的愁苦中暂时获得一丝安慰,这是何等的痛苦啊。于是她暂时地酣卧酒乡,沉醉浓情。如果没有酒,作者的痛苦怎会因麻醉而减少呢?可是酒醒梦去以后会如何呢?——依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因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从她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爱恨情愁、苦乐思欲等内心境界,在这个客观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一生为伴的精神寄托——酒。于是这个由虚入实、再由实入虚的外化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酒醉入梦、梦酣现情、情浓觅酒……通过这样的一个环形结构外化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出李清照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感觉,是在自己营造的酒境和梦境中构思着更加深邃含蓄的词境,是在静谧、内敛的心态下细细体验诗酒的“雅”情,在酒的神力相助下,增添其敏锐的诗心和智慧的灵光,从而把生活的一切苦痛都凝成美的结晶,以词的形式体现人生价值。

酒是力的象征,尼采提倡“酒神精神”,便是看到了“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清照的词“倜傥有丈夫气”,与酒是分不开的。如《声声慢》这样凄厉缠绵的词也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手,矫如骖龙,来如雷霆,罢如江海,横溢一种豪荡气”。

我国古典诗词艺术精神的实质,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它所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浪漫脱俗、和谐自由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醉乡里的境界。醉乡中的自由天地,给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尽情挥洒、尽情驰骋的广阔空间,也为我们留下了酒香四溢的千古名篇。李清照虽为女儿身,但其汹涌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过程却代表了历代文人“酒•梦•情”这种环形结构的一般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

[2]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1986.

[3]侯露.说不尽的李清照 [J],艺术评论,2006.11.

[4]郭纹.李清照词中的情与理 [J],晋阳学刊,2005.06.

作者简介:

董洁茹(1964—),女,河南省新乡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班在读博士,新乡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外化内心世界词作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更 正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