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情与骚怨心

2009-04-01 02:58黄桂凤
山花 2009年6期
关键词:陶诗柳宗元陶渊明

前人论及陶渊明与柳宗元的诗,大多认为较相似。如“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子厚诗为近。”[1]杨万里亦言:“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2]但如果从创作心理层面来分析,相异很大,尤其在山水诗方面。陈善说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3]可谓一语中的!“气”就是诗歌的精神气质,曹丕《典论•论文》言:“文以气为主,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是一种先天的心理因素,后天是难以改变的。张光宾言:“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4] “‘气是作家的气质,个性”,陶诗与柳诗之异,正在“气”上。

一、意境上:平和醇美──清冷幽凄

陶、柳笔的山水田园诗呈现不同的意境。如王国维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5]因人不同,物也就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而构成不同的意境。

重返故乡的陶渊明如笼中之鸟重返自然,以全身心的喜悦描写家乡的田园山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绿茵茵的田野,简朴的茅房,榆柳成阴,桃李飘香;远处依稀的村落,袅袅的炊烟,近处隐约的鸡鸣狗叫,这简直是老子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远古村落,这与陶渊明返朴归真的心灵非常融合,呈现一种平和醇美的田园情,张戒说:“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6]田园的醇美,因为诗人用闲适自然的心去欣赏,这就是“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这里心与物相融,看着余晖掩映的青山中鸟儿结伴而归,诗人心中涌现的“真情”无以表达。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是他贬谪后所作,故万物均染上凄凉之情,呈现清冷幽凄的意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春天本是美的,柳宗元看到的却是百花凋零,落叶满院,可怜的黄莺因无处安身而哀啼,因为时刻萦绕于心间的是他的“宦情”,挥之不去。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廻风一萧瑟,树木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秋天时,独自上山走走。秋风一吹,树影婆娑,探奇之心让诗人忘记了疲劳,心境愉悦起来。但只是暂时的,“羁禽响幽谷,”离群之鸟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哀鸣。这失群之鸟,空幽之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贺裳说:“《南涧》诗从乐而说至忧,《觉衰》诗从忧说至乐,其胸中郁结则一也。”[7]说得极中肯。柳诗意境总有一种凄凉忧愁,如《江雪》中幽冷凄清、与世隔绝的孤独;《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倚楹遂至止,寂寞将何言?”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月色清凉,照射在一泓流水穿过的竹根,发出冷冷的声响,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元好问《论诗绝句》:“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这意境透出的正是寂寞心,刘汾言柳宗元被贬后,“诗风陡变为幽深孤峭,怨愤难抑,篇篇透着彻骨的寒意,”[8]说得极为恰当。

二、手法上:轻描淡写的直笔——比兴寄托的曲笔

陶诗里的田园风光如沈从文的湘西人情风土,虽轻描淡写,自有人情。陶诗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像“狗吠”,“鸡鸣”,“但道桑麻长”等,用的却是“田家语”,写的是农村常见的茅屋、鸡狗、桑树,语言平淡,事物朴实,手法基本用白描。

被贬的柳宗元心情如放逐的屈原,通过比兴寄托来表达其“骚然”之情。如《登柳州城楼》: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美好的芙蓉与薜荔就像诗人,而惊风密雨不正是保守势力的写照吗?又如《江雪》中的“独钓”之渔翁实际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洁白的世界则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正写出他对现实世界之牢骚。又如《笼鹰词》:

凄风渐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岗。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昴。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日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出万累云间翔!

秋高气爽时的苍鹰,上击长空,下攫狐兔,英姿勃勃。但在炎风溽暑时,它羽毛脱落,备受摧残,处境艰险。它渴望破笼而出,重上云天翱翔!诗歌全用曲笔,寓意深长,诗人革新政治时豪气冲天,失败后被贬南蛮,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心情,全用比兴手法写出来了。又如他《攫鸟词》的小鸟,上有燕雀虎视眈眈,下有蝼蚁张嘴等候,处境恶劣,正是被贬南荒的诗人自我写照!无怪乎刘禹锡说:“今读其(柳宗元)文,托讽禽鸣,寄词草树,郁然有骚人风。”[9]指出了柳诗之“骚怨”,其“骚怨”之意用比兴寄托来表达,这与陶诗的白描相差很远。

三、意象上:温馨有情——孤独幽冷

陶渊明与柳宗元的诗中都有花鸟草木,山岭、夕阳,甚至人物等意象,都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先说人物。陶诗中多为农民朋友,他们可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旧园田居》)“邻曲时时来,抗言在谈昔。”(《移居》)诗人与农民谈庄稼,或高谈阔论,评析今昔,有知音之感;而且人情浓厚,“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农民有了酒,也“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白天共同劳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春怀古田舍》),晚上一起收工,一道喝酒。这里的人物非常温馨有情,乡土气息浓郁。而在柳宗元笔下的人物往往成为他心灵孤独的反衬,他与这些人之间形成张力。如《溪居》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他虽依农圃耕种,但他不是经常,而“来往不逢人”写出了他的孤独,他不是碰不到人,而是碰不到知音;而《柳州峒氓》更说“异服殊音不可亲”,虽然他最后说想“欲投章甫作文身,”那是他故作旷达的悲愤之语。在他笔下,“农民”总不是知音。

其次看树木花草,陶诗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茂盛的树底下,正是夏天纳凉的美好处所,人所羡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榆柳成阴,桃李飘香;“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饮酒》)屹立不动的树木为鸟儿提供栖息地,多有人情味!柳宗元笔下的花草树木也是有情的。“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梅花傲霜雪,早早盛开在高高的枝头上了,远远映衬着楚地碧蓝的天空,却是迁人骚客如梅花,虽美而高高在上,只能给楚地添春意,再香又如何!又如《秋噙衍南谷经荒村》:“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厉,幽泉微断绝,”幽静的山谷溪桥作伴,古木远迎,然而秋天肃杀使他无法忘记被贬之事实,几朵稀疏的小花虽让他有点欣慰,但为什么美好的东西只能点缀这荒凉的山野呢?这“花”、“古木”都带上了诗人之情。《南涧中题》的“树影久参差,”在风中摇曳的树木,似乎很美,但已是萧瑟的秋天了,还能有几天生命力?这些意象都有幽冷之味。

最后说飞鸟。陶诗里的鸟,有家可归,自由自在,成群结伴,在悠闲中又有生命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小鸟如同人一样,找到好地方,呼唤朋友一起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鸟儿高空飞翔,鱼儿水中遨游;再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在夕阳中鸟儿成群结伴而归,多么温暖!而柳宗元笔下的鸟儿是凄凉无依、生命险恶的,“杀羽集枯树,低昂互悲鸣”(《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湘口馆潇湘水所舍》)那渔父吟唱声渐渐远了,但羁鸟的凄凉声还在回响;“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听到猿啼声之凄凉,同病相怜;又如《笼鹰词》、《攫鸟词》中的失去了自由的鹰,受了伤的鸟,这与舔伤于南楚凄凉地的柳宗元的心境多么相似!这些意象都染上了柳宗元凄凉之情。

四、原因探析:心灵自由——灵魂枷锁

其一,柳宗元没有陶渊明之本性,即“气”,无论如何学不来陶诗。“从本质上说,柳宗元是一位性情激切,甚至有些偏狭的执着型诗人,他对那场导致他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拔出来,”而且他对故土深深地眷恋,以致于在漫长的谪居生活中,“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10]而陶渊明胸怀开阔,如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11]陶诗的“浩然,”也即诗人本人心胸阔然,容易化解心中之愁。这造成两人诗歌精神气质不同原因之一。

其二,社会环境与身世遭遇不同。

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时代隐逸成风。而陶氏出身寒族,无法同某些贵族那样“隐逸”,于是他选择回归田园。虽为蛮荒之地,却是他的家乡。这个环境对于他来说,就是他生存的家园。逍遥优游,亲切无比,他很容易适应。

但柳宗元出身世家,21岁中进士,贞元21年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权重位高。后转尚书礼部员外郎。被贬后的柳宗元名为永州司马,且唐宪宗下了诏令:“纵逢恩赦,八司马不在移量之限。”[12]这鲜明对比导致了心灵的深刻痛苦,尚永亮说:“使其生命形态顷刻间发生了巨大的逆转,生命价值也由发展的高峰跌入无底的深谷,这是生命的沉沦。”[13]这是心灵的痛苦体验,所以柳宗元诗“悠然而得骚旨”就不奇怪了。

三,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陶渊明没有当过大官,但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子,要从内心真正的“归”田园也实为不易。但他回归了,这也是需要勇气的。他诗歌之平淡醇厚来自于他心理的转变 ,苏轼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与之耦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不是亲自躬耕的人,无法体会这种喜悦,也就无法写出这样的诗句。陶渊明以投身自然的方式消解心中的痛苦,使他的心灵获得了自由。

柳宗元缺乏开朗阔达、以顺处逆的精神。他缺乏陶渊明的心理调节能力,因此他时刻无法忘怀他的故乡,只好借景抒情,以吐胸中之气。柳宗元总是看到山水被“异化”、“孤独”、“无人赏识”的一面,时刻以自己的心态去看外物,因此人与外物之间有一种张力,无法换来人格冲突的缓解,因此他总是痛苦。这与陶、柳的精神气质之不同是有关系的。

参考文献:

[1] 俞鼎孙,俞经辑刊.儒学警悟(下集卷四)[M].中华书局,2000.

[2]杨万里.诚斋诗话[M]. 中华书局,1981.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M].中华书局,1981.

[4]张光宾.中华书法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5]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人间词话讲疏[M].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1985.

[6]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M].中华书局,1985(影印本).

[7][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8]刘汾.试论潇湘山水唐宋文学创作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1999.2.

[9]刘禹锡.读曲江集[M].中华书局,1975.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六章)[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郭绍虞.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13]尚永亮.逐臣与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1.1.

[14]苏轼.苏子由东坡和陶诗引、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作者简介:

黄桂凤(1971—),女,广西桂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陶诗柳宗元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江雪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不为五斗米折腰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