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探究

2009-04-01 02:58马兆勤
山花 2009年6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是这“长流”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就须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一、知景论世,领会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要忽略题目。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分。把握住这一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绪。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应”的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古诗词的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写景抒情。写景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美景抒喜情,如白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抒发喜悦的感情;二是美景抒哀情,如王维的“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抒发了离别之苦;三是悲景抒哀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封残月”(《雨霖铃》),抒发了缠绵的离情。

2、边塞征战。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悲壮之情。

3、怀古咏史。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即事感怀。例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羁旅行役。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二、咀嚼句意、品味语言

诗词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关、隐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詩词句意,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深透。《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声声慢》开首三句,连用14个迭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读来,似愁结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比如陶渊明的诗和唐末的悯农诗。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寄予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例如扬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色绮丽,变幻莫测。

古典诗歌的王国是广阔的,也是浩瀚的,人们要想在其中尽情遨游,掌握这五把钥匙是必要的。只有如此,你才能打开鉴赏古典诗歌的大门,才能在鉴赏古典诗歌方面升堂入室。

三、统涉全篇,体会意境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一体,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镜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深感前途暗淡,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

鉴赏古诗词,正是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古诗中常有的衬托意境的内容有以下两种:

其一,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是借助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因此,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必须先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其实许多客观物象历代诗人相沿成习,形成了表情达意的“套路”。比如:1、写送别和离愁所借之物常有:柳(杨柳、折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关山、玉关等;常借之事有:登楼、登高、凭栏、捣衣。例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常有:寒蝉、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解了这些套路,对人们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常常是诗人自己。分析诗人的形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注意平日的积累,对一些著名诗人的基本特点要大体掌握,比如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李白,忠君爱国、悲天悯人的杜甫,正视现实、抨击现实的白居易,豪迈磊落、超脱旷达的苏轼,矢志报国、慷慨济世的陆游、辛弃疾等。也可从诗词流派角度掌握基本情况,譬如盛唐时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代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二是知人论世。比如鉴赏唐诗要联系“安史之乱”来分析,“安史之乱”前大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其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爱好自然,希图隐逸,或追求功名,向往边塞,此所谓“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后,因为丧失了浪漫生活所凭依的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那种热情高昂或悠游自在的歌了。对南宋诗词要联系其时代特点,理解诗人那种忠君爱国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慷慨济世的情怀。

四、掌握技巧,明辨手法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大致可归为两种: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物、事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情方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末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对权贵的蔑视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2)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在古曲诗词中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A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物予以抒发。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自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莲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B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正是马克思所说,这种景物描写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如白居易《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2、诗歌情感的表达,大约可分为以下七类:

1)思乡之情。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惜别之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3)恋友之情。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4)怀古之情。比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5)讽喻之情。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仙县咏怀五百字》)。杜荀鹤的“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山中寡妇》)。

6)报国之情。比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7)黍离之情。比如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城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之情。

2、常见的艺术手法

(1)用典,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扩充了诗歌的形象内涵,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连用五个典故(孙权、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比兴、象征

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如“首如飞蓬”(《卫凤.伯兮》)。通过比喻,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也是一种比喻,可以叫做曲比或曲喻。作者由外界事物引起自己的联想和思想感情,因而以描写外界事物作为一首诗为一章诗的开端来暗示诗的意旨。创造诗的气氛。《诗经》中多采用这一艺术手法。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古人常借明月、秋菊、莲花、香草等意象来象征高尚的节操,洁身自好的品格。

(3)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用以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4)虚实

在状难写之景、抒难抒之情时,古人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是采用虚来写实。

(5)夸张

即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这种艺术手法,多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水长”。

此外,古诗词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双关、比拟等修辞格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当然,鉴赏诗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我们只要把握住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和常规的思维,就一定能够读懂诗词,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从而汲取诗文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

古典诗词的王国是广阔的,也是浩瀚的,人们要想在其中尽情遨游, 必须懂得一定的鉴赏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打开鉴赏古典诗歌的大门,也才能在鉴赏古典诗、词方面升堂入室。

参考文献:

[1]潇滌非,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吴力.诗林探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陈迩冬.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邓中龙.唐代诗歌演变[M].长沙:岳麓书社,2005.

作者简介:

马兆勤(1955—),男,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研究。

凡臻上乘境界的学问技艺总是无迹可寻,对法的超越而最终达到无法。至法无法作为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的标志,意味着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 杜甫的诗法观从创作机制的角度消解了先验的、外在的法度对创作的束缚,对即目即景的直接感知和空间意识的重视,使创作从客体回到主体本身,实现对法度的消解。无法的历史观念是通变意识与创新精神,“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关乎文学命运,学诗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一切诗法蒙学只能让人故步自封,丧失天真,而真正的诗人应根据自己的兴会感受自发地选择表达的形式和方式,与自然之道合,方达通神的境地。

[文系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诗学技法理论与现代西学”(编号:SLGQD076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82.

[2]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3.

[3]谢群.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D].复旦大学,2005.

[4]魏庆之.诗人玉屑(下册卷一五《韦苏州》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17.

[5]陈师道.后山诗话(参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M].中华书局,1981:304.

[6]谢群.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法”范畴[D].复旦大学,2005.

[7]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21.

[8]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2 .

[9]钱钟书.宋诗选注(前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0]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51.

[1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 新青年(2卷5号),1917.1.

[12]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14.

[13]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

[1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88.

[15]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3.

[1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29.

[17]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季进.钱钟书与现代西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9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J].文艺研究,2000.

作者简介:

徐向阳(1978—),男,陕西城固人,哲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比较美学与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是光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