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结》教学例谈

2009-04-12 09:24刘筱青
成才 2009年5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自然段中华文化

■刘筱青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结》教学例谈

■刘筱青

《语文课堂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传承民族文化。下面以《中国结》教学为例,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几点做法。

《中国结》是鄂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围绕“中国文化”安排了三篇课文,其中《中国结》介绍的是风靡世界的民间艺术品。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品味语言文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热爱、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一、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品味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

1.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积累和语言感悟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结》这篇课文在构段方法与表达方式上具有典型性。文章要么段首句是该段的中心句,要么段与段的过渡句中有表达段落内容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段落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如: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这一中心句,围绕这一句提出问题:“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哪些词最能体现它是民间艺人的杰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一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等词语来理解“民间艺人的杰作”,加强了学生对文中精彩词语的品味。

2.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引导学生精读全文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文章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旨在引导学生抓关键段来理清全文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用总起段(“这几年,有一种特别受宠的饰物——中国结。”)开头引出课文内容;用过渡段(“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把文章表达的意思层层推进,使文章的内容逐步达到高潮。学生学习了这种表达方法就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练习使用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等。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注重人文熏陶

1.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中国结》这篇文章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芬芳,渗透着民间艺术的气息。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初读课文时,我设计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范读,让学生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各种姿态的中国结图片,用民族乐器古筝弹奏的古典乐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唤起了文中美丽、典雅的中国结形象,营造了中国结饱含中国情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文化氛围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不同造型的中国结蕴含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祥和、幸福和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文章的重点。我布置学生课前在生活中去找中国结,并仔细观察这些中国结造型有什么不同,都表达了哪些美好的祝愿。在课中,我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中国结在小组里交流,介绍它的寓意。因为学生有了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中国结的基础,很快就体会出了中国结蕴含丰富的寓意。如:家庭里有“团结美满结”、“幸福吉祥结”;商店里有“招财结”、“富贵结”;服饰上有“长寿结”、“安康结”;车上有“一路平安结”、“一帆风顺结”;婚庆上有“同心结”、“盘长结”等。于是,教师再引导学生读文中“或……或……或……”、“有的……有的……”、“代表着……代表着……代表着……”的句子,在读中感悟民间艺人的杰作是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反映了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也寄托了中国人对幸福与吉祥、团结与和谐的向往。

三、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感悟中华文化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读中感悟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情怀,赞美的是民间艺人高超绝妙的中国结技艺。

1.教师范读。开课时,教师运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听着中国古典音乐来欣赏美丽多姿的中国结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结变化无穷的魅力、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以及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之情。

2.提示语引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中国结是如何备受人们喜爱的。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之情,我抓住了“在……在……在……”两组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的排比句进行提示语引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中国结造型的美丽、风韵的典雅以及受人喜爱的程度。

3.带着问题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极力主张读书应“三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语文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使学生在读中活跃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文章的第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也是学生最难理解和体会的段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勾划自学,小组研读交流,有感情朗读感悟。以上带着问题三步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是海外赤子中国情怀的体现。

4.设置背景,体验中朗读。对课文中“头”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欣赏一段视频,即香港同胞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体会海外华人虽背井离乡却心系祖国的情怀。学生听着动情的歌曲,感受着带有浓郁中国情的歌词,很快融入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中国情怀,不知不觉同歌手共同吟唱着《我的中国心》,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使学生得到了感情的体验和升华。教师立刻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表达中华儿女“同根生”、“心相连”的浓情。

四、拓展学生思维,认识并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中国结》,了解中国结颜色鲜艳夺目,式样变化无穷,深受人们喜爱;中国结编制巧妙,寓意深刻,倍受人们惊叹;中国结造型典雅,风韵独特,颇受海外华人及国际友人的青睐。总之,中国结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着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文明。

《中国结》只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引子,仅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著名学者刘国正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力求让语文教育丰富起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拓展学生思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多彩。

因此,在学习课文的结尾,我用过渡语引问:“同学们,其实在中国像中国结这样体现着东方神韵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吗?”学生马上把了解到的中国功夫、中国丝绸、中国茶艺、中国瓷器、中国国粹京剧、中国旗袍服饰等介绍给大家。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增强了继续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心。

最后,设计一项拓展训练的作业: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考察、社会实践、访问长者等方式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使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自然段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民间艺人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秋天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美丽的秋天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