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素养的提升

2009-04-12 09:24朱永军
成才 2009年5期
关键词:刘玲雪人贺卡

■朱永军

例谈语文素养的提升

■朱永军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感情朗读能力、思辨能力、迁移拓展能力入手。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是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以下以执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雪地贺卡》为例,谈谈抓好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几点体会。

一、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使孩子们没有足够的个体自由学习空间,也没有时间潜心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被动地围着老师转。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我认为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入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雪地贺卡》这课时,我改变了以往学习的问题由教师自己提出的方式,初读课文后采取了放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的办法。学生通过读书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如:

生1:为什么文章每次写到贺卡时都要对贺卡上的图片作细致的描写?

师: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

此时教师未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实现同伴互助,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途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讨论中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

生2:作者把第一张贺卡上的图片作细致的描写是为了体现文中的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这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才会关注雪人身上的贺卡。

生3:作者把第一张贺卡上的图片作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作者好奇心重,更为后面作者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回信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有道理,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

生4:作者看到刘玲给雪人的贺卡后为什么要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回贺卡?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教师板书:回贺卡?)

生5:作者在收到刘玲回的贺卡后为什么又决定不给刘玲回贺卡呢?

师:(板书:不回贺卡?)两个同学提出了两个值得全体同学思考的问题,以下我们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浅表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涉及课文主旨的后两个问题教师紧紧抓住不放,并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对全文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质疑问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拓展了学生个体学习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感情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容易做到,“有感情”朗读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朗读呢?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拟文入情,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状态,谓之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具有较好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

如在教学《雪地贺卡》中刘玲第二次给雪人写回信的内容时,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张贺卡中的内容,思考从中你体会到刘玲怎样的心情?

生1:我感受到刘玲非常焦急,我从“十万火急”、“十五个惊叹号”这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学生朗读)

师:刘玲为什么焦急呢?

生2:刘玲想快点得到雪人的回信,因而焦急。

生3:刘玲焦急,是因为她认为雪人回信是真的,而爸爸和同学都说是假的,她感到困惑,想马上知道事情的真相。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十万火急的时候吗?

生4:有一次我参加考试把准考证忘在家里,比赛马上要开始了,我当时的心情就是“十万火急”。

生5:前天早上,没有赶上校车,上课时间快到了,当时我的心理就感到“十万火急”。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十万火急的时候,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刘玲当时的心情再读读这几句话。(教师对学生的朗读随机进行点评)

师:从这段话中同学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6:老师,我还体会到刘玲收到贺卡后惊喜的心情,我从“高兴得跳了起来”体会到的。

生7:我也体会到刘玲当时惊喜的心情,我从反问句式“神话不是真的实现了吗?”体会到的。

生8:老师,我还从中感受到刘玲的困惑,我从“是真的吗?”这个疑问句中体会到的。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扣住重点词句,并且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刘玲收到贺卡后那种既高兴又困惑、焦急的复杂心情,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感情朗读的过程,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将作者之情、文中人物之情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与作者及其作品的深度对话,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坚持落实好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引发思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平铺直叙就很难精彩,阅读课堂中平铺直叙的讲解学习,学生就容易疲劳,思维就容易倦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直线转向折线,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在教学《雪地贺卡》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刘玲收到贺卡之后的惊喜、困惑、焦急之情,此时此刻你们觉得该不该给刘玲再回贺卡呢?

生1:我觉得应该给刘玲回贺卡,因为刘玲收到贺卡后同学们都说是假的,给她回贺卡可以尽快解除她的困惑。

生2:我也觉得应该给刘玲回贺卡,这样能解除她的焦急与困惑。

生3:我不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不能给刘玲回信。因为刘玲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写信把真相告诉她是会伤害到她的。

生4:我也觉得不能给她回信,因为如果继续写,而不告诉刘玲真相,那是在继续欺骗。

生5:我觉得回信也可以,不回信也行,回信就以雪人的名义写,继续这场游戏,不回信就让刘玲留下美好的梦。

……

师:刚才同学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回不回信,谈了三种意见,都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6~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了不给刘玲回信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采取直线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去寻找“作者不回贺卡的原因”,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巧妙地借用文本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思辨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由直线转向折线。在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的问题自己该怎样做。此时此刻,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必产生不同的思想。这种思想之间的交锋正是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经常创设让学生思辨的情境,学生就学得主动,学得有情趣,阅读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迁移拓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适当进行延伸拓展,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因此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迁移拓展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雪地贺卡》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在作者看来一个存着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一样,请同学听老师朗诵这首诗。

师:(配乐朗诵,出示幻灯片)

童年依稀记得童年时,那段朦胧的记忆。

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光;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

儿时的想法是多么古怪稀奇!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心欢喜,

儿时的记忆将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学着写这首诗。同学们小时候也一定有许多古怪稀奇的想法,请大家展开想象把诗中缺了的部分补充完整。(诗中画线部分被删去,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谁把自己创作的小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读,教师适时点评)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并且还适时设计了让学生展开想象学写小诗的练笔环节。这一环节把教学由“文本”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引发对往事的追忆,并且通过练笔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文本”。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学生思维成长、情感升华的过程。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文本,适时适度地培养学生迁移拓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或系统的训练而来,而是要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抓好上述四种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刘玲雪人贺卡
新年写贺卡
新年贺卡
雪人伴童年
中秋贺卡
雪中的雪人
贺卡里的爱
我们爱老师
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