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的人民利益诉求

2009-04-19 03:43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6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利益

钱 燕

马克思认为人民性是文艺的基础,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反复论述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不能为荒淫奸邪、空虚无聊的反动腐朽者服务,提出“艺术属于人民”的伟大观点。对待人民利益的态度根本反映了一个社会和文化的政治品质和历史创造性。延安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是文艺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方向,铸就了生命有限的个体承载无限的人民历史实践的责任,这种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文艺及其创作主体在时代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冲突中不致迷失方向,经得起恶风险浪的冲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制了文艺生产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价值诉求,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实践把文艺和人的改造紧密结合,使文艺、人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相互隔膜、疏远和异化的状态转折为三维彼此融合沟通,在社会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上扩大了人民利益。文艺的终极价值目标追随着人民实践的脚步,成为一种确定不移的自我完善的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对象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于是,“对象成了他自身”,因此人民利益是群众对自身力量的丰富和确证。为人民谋利益的文艺架构了心灵和现实、价值和主体的彼岸桥梁,它的发生形态和当代形态都具有革命性的批判和建构功能。

《讲话》深刻论述了人民主体的文艺理论,围绕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文艺的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世界观和创作、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关系等方面,系统而深刻地创立了文艺为人民利益的根本思想。为人民群众和如何为人民群众的问题是革命进步文艺的特质,是人民性文艺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的艺术创作实践相统一。在与阶级、民族敌人生死斗争的年代和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存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建设规律,反映人民的昂扬精神面貌,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生活、选择立场、不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又有半封建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封建性文艺不仅化作社会分裂的基础,而且将人民大众逐出存在之源。重塑新文艺,整理文化要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改革文字,保证文艺根本上与人民大众的利益融合一体是历史的范畴,肇兴于现实社会转型的逻辑性、特殊性。基于这样的透析,毛泽东肯定了崭新的人民的文化生力军,着重区分延安根据地和国统区两种文艺的不同性质、功能,强调人民文艺的革命批判的本性表现为激发人民的历史主体创造性、主动性,对人民民主政治新秩序和文化合法性价值的认同和弘扬。历史的现实社会结构存在是文艺发生、发展的母体。人民性文艺具有现实的特殊的哲学规定性,不能从精神批判去消灭落后文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内容产物,必须确实地推翻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祛除。掌握社会精神资源的文艺生产才能在主观、客观上建构人民的利益融入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根本上扭转中国社会难以理解的矛盾性和落后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第一次具有了主导姿态,支配文艺在规定的视界内寻求和发现世界镜像,实现建设新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功能。文艺的审美构成相应地完成话语逻辑的质变,与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扩展了生存、独立、民主、富强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现代性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本土的、民族的资源基础上的中国化转换和创新。由此新的民族风格和审美艺术内容创设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领导中国前进的是革命的根据地,不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地方。”《讲话》在历史嬗变的视域建构人民方向的文艺,跨越时代、地域、民族,浑融人民利益和丰厚的历史美学性。

毛泽东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基础地位,“来推动整个文艺工作朝这个方向进行……这对作家本身也是有利的。‘人生一世,草长一春,,为了什么呢?人生一世就是为了工农兵。”《讲话》立足于全球文明革命的历史高度,从文艺功能、目标和方向明确文化领导权和工农话语权的重要性,揭示了历史的主体——人民在开拓现代文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也创造了打破压迫的历史机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文艺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人民大众完成了救亡图存的任务,赋予新社会的人民性质并开拓了建设未来的发展空间。《讲话》根据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当时文艺界的实际态势,指出文化关系不可避免地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阶级矛盾错综交织。上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及其仆从垄断了文化权、话语权,劳动大众处于失声状态,一些文艺对封建、资产阶级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有时就公开地鄙弃它们”。话语主动权存在于受剥削文化熏染的非工农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域,文艺往往夹塞着一些封建和殖民性遗毒,不十分清楚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不完全了解实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中国人民的联系,扭曲地表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形象和革命生活的本质。这种唯心史观的传达取消了人物作为社会关系承担者的本质,消弱、泯灭、否定了人民的文化领导权、话语权。

《讲话》揭示了文艺作品以诉诸感性的审美方式在思想观念上争夺文化领导权、话语权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技巧,一切没落腐朽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艺术形式和反动的政治内容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作品内容越反动而又越带艺术性,就越能毒害人民,对之就越应该排斥。有诗学性质的文艺创作必然呈现或浓或淡的主观色彩,受被反映对象的制约,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融入到文艺中,就会生活化地建立起某个阶级、阶层、势力集团的文化权、话语权。人民文化领导权的建构和巩固,“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艺术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着眼于普及(人民大众掌握)、运用(结合实际)、提高(可持续发展),《讲话》科学地确立了人民的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现代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体系,就是一个文化权力支配体系。代表人压迫人的旧秩序的文化霸权必定在人民的抗争反叛中被消解,新社会的文化合法

性存在于最大化人民的利益。文化主导权是人民政权建构中的一个动量因素,人民要夺取政权,必须夺取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为了保持并强化人民政权,必要时还要同卷土重来的泛滥的敌对的腐化意识形态文化展开长期复杂的争夺、较量,树立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文化优势,才能紧跟时代代表人民的利益,表达人民的精神诉求。

人民利益是《讲话》精神跨时代的结合点,具有适应社会新的历史条件的阐释力,是先进的美学价值观的核心构成,是当下文艺人民性追求的起点和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灵魂。脱离人民利益及其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纯主观艺术只会陷入社会观与艺术观相剥离的二元论,扼杀文艺承载的社会历史价值生命。如何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认识文艺“在场”的中国当今社会现实,构成了人民利益和《讲话》精神的双重诉求。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存在的事实,认清中国的国情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重新研究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全部现实及各种社会现象存在的条件,才能把握相应的文艺、政治、社会观念,才能给文艺的服务对象、内容、形式、功能重新定位,达到人民利益的重新验证。

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的文艺建立在特定的历史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并能动地影响与作用于历史结构的演进过程。先进的文艺有对社会现实关系纠偏调整的内在规范机制,而落后文艺负面影响的风险积聚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失衡的严重程度而日趋明了。《讲话》指出:一切利于鼓励群众同心同德、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鼓吹群众离心离德、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强调动机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文艺中呈现某些什么状态呢?正面价值精神力量弱化,对现实生存缺少历史整体性超越,创新能力萎缩。在当今世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结构中,腐朽意识文化的泛滥反弹,表征了毛泽东领导革命和建设重视文化领导权的必要性。站稳人民宗旨的基本立场,才能把握文艺“核心——边缘”的不定结构,表征、实现社会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当今文艺的服务对象特点也异于上世纪40年代。建国前,接受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当时工农大众“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今天的人民群众主体是解放后革命化、知识化中成长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变迁,有较广泛开阔的知识视野、活跃的思想;薄弱地方是不够透彻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十分严格的社会生活斗争实践。防止“和平演变”的实质是始终保持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防止执政者及其后备力量——青年一代脱离并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问题。认不清人民大众的时代特点,那么文艺真成了毛泽东所说的“提高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是离开了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原则”。跟着解决如何表现对象的问题,那就是塑造建设和谐社会的人物形象,描绘人民大众开创现代化的新的世界生活实践,是21世纪文艺的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在以娱乐、实用为主流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下,文艺绝不能迷失塑构“现实的人”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很显然,面向高新科技文化、知识经济,利用传统的和新的文化载体,如网络文学、电子书的出现为服务人民建构新的文艺形态,运用多种艺术风格,艺术地表现人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不断改善对更加高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文艺在形式、内容上表达人民利益的具体化。只有立足于社会历史高度,分析今日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各个现实层面,才能认清文艺万象的支配因素。人民利益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改变,也最终决定了文艺的走向,《讲话》的美学价值在此得到肯定评估。

人民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包容性,文艺的社会职能和效用要跨越文本自为的时空结构,随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特征。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性质,这是当代文艺理论对《讲话》当下意义的确认。在以革命与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上世纪前半叶,文艺作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积极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当今和平发展的时代,文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经济秩序,要“以人为本”,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应植根现实生活是审美表现对象的美学原则,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自由、平等正义奋力张目,为人民艰苦奋斗来之不易的利益架构可持续的精神机制动量,升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质量和水准,人民利益的生产才能规范文艺的合法化存在品质。文艺以其独特的功能规范生活化意识形态领域和行为,与代表人民利益的历史进步语境实践命意,融汇为一种现实的精神生产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的一切创造活动的总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发展进步,成为人民利益和事业浩荡向前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每一时代的现实无法复制。《讲话》蕴含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和艺术细胞,充满创造性的审美阐释力,与鲜活的人民历史实践声气相求、息息相通。诉求人民利益的文艺是积极参与的“场在”,不可能被凝固化预设或机械重复,历时的规整重视对人民利益的无限尊重意识,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态构成,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满腔热情来为人民说话,“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艺形质的突破都提供了理论生存的思维时空,架构出活力盎然的人民文艺精神,在根本趋向上叩询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人民性历史存在。当今世界一些老党、大党丧失长期的执政地位,一个根本教训在于不代表人民利益,失去了人民的拥护。鲜明的对比,沉甸甸的担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讲话》因其人民利益的诉求熠熠生辉,文艺也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1942,文艺之春
I Love You, Dear China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讲话慢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节日畅想曲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