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生活相连

2009-04-21 03:09张静漪
江苏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东林校园课程

张静漪

无锡市东林小学创办于1902年,英前身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林书院。学校秉承书院精神。传承、发展东林文化。历经百年,薪火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众多英才: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薛暮桥,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文坛巨匠钱钟书,著名教育家潘梓年,乒乓球世界冠军惠钧

19世纪20年代,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建立儿童自治机关——“东林市”,将社会生活教育带入学校,以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和意识,这也正是百年来东林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后学津梁的东林人将先贤的教育思想和追求融于现代生活,并以生活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生长点,继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将“学校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课程化”,开展现代生活创新教育的校本研究,为儿童构建了生活教育的“四种课程”,形成了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

——常规教学课程。也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最有优势的课程,我们确立“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家”的理念,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家园里,师生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并享受着快乐而美好的生命历程。坚守“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跨越”,三个“走向”,即: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跨越学科界线,走向综合教学:跨越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文化。孩子们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全情投入,大胆质疑,充分实践与交流,静心思考与吸纳。

——“兴趣课程”,也称之为“第二课堂”,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实践课程。这类课程的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和科技制作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我们坚持了20多年每周开设兴趣课。共建立了20多个兴趣课堂和3个学生课余生活俱乐部。多年的教学。使我们发现在相对放松、没有考试压力、能够得到激励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有不少在常规教学课堂中潜力受压抑的学生在这类课堂中脱颖而出。

——学校环境课程。今天人们的课程观在发生着变化。那就是不仅关注显性课程,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潜在课程。学校环境就是一种潜在校本课程。

继承百年东林深厚底蕴。彰显现代东林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正在悄然形成。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传承、创新、让校园充满着精神的唤醒”的理念贯穿于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上。坚持精细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原则,我们在新楼的过道内悬挂着从东林走出去的名人图片,新建了东林小学校史陈列馆,用校友的事迹教育激励学生:从一楼到五楼分别设计了富有办学特色的5个厅;在北面的楼梯创设科普廊,将科普知识和实物标本一一展示在校园的每一面墙上,每一个角落。一个绿化、净化、美化、香化的校园自然环境。一个真正贴近师生、有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每个跨进校园的教职工充分领略浓郁的学术气息,享受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步入校园的学生。充分感受浓厚的人文底蕴,获得奋发有为的学习动力。

——生活实践课程,这是将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课程。新课程所提倡的就是教育要贴近生活,甚至与生活融合。在课堂中的说教往往是苍白和空洞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则是关键的、受益终生的。如果将此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从养成良好习惯入手,让学生拥有健康人格;培养阅读兴趣,升华人格陶冶情操;快乐科学进校园,体验创造的乐趣;色彩纷呈的艺术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增添快乐音符;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名人教育激励东林学子学做真人:和谐教育播下爱心的种子……

陶行知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东林小学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孩子们的生活,非常认真地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精心构建。但又不留痕迹,让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美好的地方”。

猜你喜欢
东林校园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自行车的发明
救妻又杀妻,“好男人”走火入魔为哪般
一滴血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