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2009-05-04 04:48赵静瑶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创新教育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改过程中,创新教育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改 创新教育 发展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 篮。”(《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由此可见,创新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布鲁纳说:“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们在正式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布鲁纳《思维之研究》)。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大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教材都“嚼烂了”以后再喂给学生,这样便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妨碍其心智技能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作文课,我们采用了反复作文训练法,即第一次作文经过教师的批阅、讲评以后,学生再行修改,完成二次作文。而二次作文则由学习小组讨论评议,然后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讲评。这样,教师的第一次讲评无疑就成了示范,而学生的评议,则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了实践之中。对这两次作文进行比较,作文的质量明显地提高了,而同学们对这一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也基本掌握了。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还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文学类的研究性学习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自动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周有两课时的集中讨论时间,教师在其中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经过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们独立思考习惯基本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例如《红楼梦》研究组,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境》里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和王熙凤最终死在狱中的结局感到疑惑不解。尽管学生对《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还不能完全读懂,但是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研究,发现了高颚的续写与曹雪芹的创作初衷的不同,这就很难能可贵了。

二、训练学生快速思维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训练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心智技能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训练目的,我主要采取了限时训练和增设辩论课的方法。

所谓的限时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实行短时间、大容量的强化训练方法。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限时操作,在提高学生的“读”“写”速度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中,指导学生“抓中心、摸线索、提主干”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材料的内容。但仅训练“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因为只有对所“读”的材料快速地“记”下来,才能确保“读”的质量。在写作方面,我们也实行限时训练的方法。例如训练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具体的做法是:在一节课中出三组题,每组三个文题,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中心或论点,列出提纲。最初,一般的同学只能做两组题,现在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训练任务了。在写作的训练中,我们更多地采取了“说”作文的方式。在我们实验班,每天都有一个常规项目——《今日话题》,每天由值日生轮流出题,发言的人数灵活掌握,发言内容根据“话题”而定,但时间不得少于一分钟。而且由同学们当即评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又训练了即兴表达的能力。

在限时训练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们还增设了辩论课。辩论,实质上也是一种口头作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口头作文,它不仅要求辩手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缜密、逻辑性强,而且还要十分注意对方的表达以期找出破绽,及时反击。因此,就要求辩手们必须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才能。通过经常开展辩论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概括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单一具体联想而忽视了可逆性联想,就会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我们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只注重一点而不顾其它,那么,就无异于盲人摸象了。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就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向思维的方法。

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长期以来几乎成了劝诫人们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到底正确与否,就看从哪个角度去评了。按顺向思维,也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去分析,那么这句话应该是对的。因为患者的目的是“利于病”,只要是“良药”,即便“苦口”也应服下去;然而,按逆向思维,从医家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呢?即使是“良药”,但因“苦口”而导致患者拒服,又如何能够利于病呢?所以说,良药也应爽口,忠言也应顺耳。发散性思维形式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除此而外,训练学生概括性思维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便要求学生概括出同一文体的文章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又比如,在学《项链》一课,分析到玛蒂尔德爱虚荣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因服饰不整而被酒店拒之门外的情节,使同学们认识到:爱慕虚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从而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我们在带领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还引导学生对这一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同一文体文章的共性,再比较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体会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使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背景下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

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以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发展为己任。可以说,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就是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方向转变。

首先我们根据北安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史实,编写了一部四场校本话剧《堡垒》,于2004年教师节搬上舞台,与广大师生见面。此剧取材于北安革命屯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剧本初稿完成之后,我们首先将剧本印发给实验班的学生,请学生研究修改,然后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再行修改。实际上,同学们研究修改的过程,就是主动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定稿之后,把剧本再次交给学生,请同学们分析揣摩剧中的人物形象,并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最后在众多的角色中选出最出色的,进行组合、排练。

此后,我们又编写了《东北文化》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以东北的民间文学为载体,体现了东北淳朴的民风,展示了硬朗的关东风骨。

五、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验中总结经验,探索尝试,创建了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型上分成辅课和正课两种形式。

辅课即正课前的准备过程,完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采用我们总结的“三步研学法”,自学课文。“三步研学法”即“感知”、“研读”、“质疑”。就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揣摩文章在内容、结构、手法上的深层意义,最后把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正课上解决。

正课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正课我们采取自行总结的“三步导读法”,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三步导读法”即“欣赏”、“研评”、“总结”。就是从欣赏入手,分析研究评价作品的诸多方面,最后通过与其它作品比较,归纳出同类作品的共性或区别于其它作品的特性。辅课和正课的课时比例视教材而定。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较量,

是创新思维的比拼。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发展。

★作者简介:赵静瑶,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中学教师,教研组长,北安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创新教育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