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9-05-04 04:48谢莉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语文教学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能力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会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并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正迁移 知识迁移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授之以法,导之以路。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的正迁移的作用,则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培养我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我认为语文应用与拓展教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迁移规律。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桑代克(1874—1949)认为,学习发生迁移是由于两种知识有共同因素,它们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两种知识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与反应的影响相似因素越多,越易引起迁移。如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柳咏的词《雨零霖》和李清照的词《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离情别绪,在学习完柳咏用“骤雨”、“风”、“酒”、“杨柳”等这些词语表达离情别绪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同样也有“细雨”、“酒”、“梧桐树”、“风”等同样的意象。因此,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牢固掌握已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的知识点,即能够达到由已知来探讨未知的目的。

二、由理解向表达迁移

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体现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四种能力,其中,听和读是以分析形式为先导进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过程,说和写是把一定的思想内容通过一定的语音、语言形式,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和过程。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停留在听和读时能够理解则可的基础上,而是注意把理解了的内容表达出来,或以口述之,或以笔写之,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促进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很多省份已经把语文的听力作为考试的内容,我认为这更有助于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由本学科向其他学科迁移

同一学科有相似相通的地方,不同学科之间也有相似相通的联系。我们知道文史是不分家的,在讲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地明白“越国以鄙远”这句话的含义,把历史上各诸侯国的分布图描绘出来,使学生明确了秦国和郑国不是邻国,讲述何谓“越过别的国家把郑国当作边境”的意思,进而对于学生整体把握烛之武如何退秦师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当然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如果我们学习时,注意把那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互相迁移,则不但会收到相得益彰之效,而且还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做到事半功倍。

四、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课内是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课外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为进一步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注意把课内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加以运用,从而促进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我把他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课外拓展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怀念的感情,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

细心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迁移的空间非常广阔,内容也非常丰富,只要我们根据科学规律,努力实践和探究,我想就一定会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上也会取得更大收获。

★作者简介:谢莉娟,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语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