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到孔乙己

2009-05-04 04:48陈家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孔乙己

【摘 要】《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江苏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同一单元的两篇小说,其中的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牺牲品,本文通过详细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并对作品的主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孔乙己》 《范进中举》 比较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将鲁迅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更好地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

我对《孔乙己》的批判力度与深度胜《范进中举》一筹是深表赞同的,只是觉得教学参考上的话还显得空泛,缺少进一步的分析。同样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鲁迅的这一筹到底胜在何处?教学参考上的这一番话我是不完全赞同的。难道我们在《范进中举》中就看不到病态的社会吗?你看胡屠户、邻居、集市上的众人在范进中举前后表情、动作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的拜会,无一不是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所以,从这一点上来区分两篇小说的批判力度和深度,说服力是不够的。

我认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分析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入手。

先说范进。小说中,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个秀才。可以说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精神不可谓不执着,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我们先大略地了解一下我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所以范进五十多了还只是一个老童生),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进学等,这是取得功名的起点。必须是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以后正式的三级科举考试,即乡试、会试、殿试。一旦科举及第,那可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转瞬之间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比如官府的驿站,普通百姓是无权在其中食宿的,但读书人是个例外。倒不是封建时代特别重视知识重视教育,人们敬畏的也并不是知识道德,而是读书人的可以预见的未来。谁敢保证今天的穷书生不会成为明天操控小百姓命运的官老爷?这也就难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

就拿范进来说吧,才刚进了学,老丈人胡屠户就拿着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来贺他,尽管还夹枪带棒捎带着训斥。待到他中了举人,喜极而疯,报录的出主意叫胡老爹打他一嘴巴,吓他一吓,胡屠户却作难了,“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一个嘴巴打过,“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而且,“不觉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心里十分懊恼。等女婿收拾停当,还赶紧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打”字都不敢用,只敢说“劝”。紧接着向众人夸口:“……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回家时,还跟在女婿后面,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可我们再看看中举之前,在老丈人的眼里,这贤婿又是个怎样的货色呢?“我自倒了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狗血喷头、摸门不着。

老丈人是这样,范进周围的人也同样如此。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好换米回家,左邻右舍没有人关心他。中举后,众邻居都来恭维,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就连举人出身做过知县的张乡绅也赶来拜会,不但口头上拉关系,套近乎,而且送来了“贺仪五十两”银子,送给范进“三进三间”的干净房子。

中不中举,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天壤之别,也难怪范进即使花白了须发,也要屡败屡试了,也难怪一旦中了举,要喜极而疯了。但据此就说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摧残,我不能苟同,“揭露”可以说,“深刻”从何谈起呢?都说《范进中举》的讽刺性极强,我却从中看到了鼓励。很多百姓、读书人看过《范进中举》,大概都会这样想吧:千万别像范进那样考花了须发,才中个举,最好少年得志。或者是:就是像范进也好啊,只要中了就好。还可能是:你看人家范进,五十多还在考,最终还考上了。我才三四十呢,还大有希望啊!这么看来,《范进中举》该属于励志类文章了。如果说,看《范进中举》,人们会笑出声来,那多半也是羡慕的笑吧!吴敬梓毕竟还是科举时代的落第文人,他笔下对于科考场上的人物、逸事,尽管更多的是讽刺,但谁又能保证没有酸葡萄心理呢?赋予《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桂冠,多半也是现代人的思维吧!但一定要说有多深刻,真有些勉为其难!这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

《孔乙己》则完全不同了,时间毕竟又过去了一两百年,鲁迅的视觉宽度、思想深度比起吴敬梓来又更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科举时代结束了。

让我们来看看孔乙己吧。

孔乙己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读书人。小说没有交代孔乙己的年龄,没有交代他科举考试的失败经历,但我们可以知道,孔乙己一定是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满腔热忱都献给了“伟大”的科举事业,可他“终于没有进学”,这是他最大的软肋,经常成为别人取笑他的杀手锏。更可怜的是,忽然一夜之间,他立志要为之奋斗终身的科举考试被废止了。科举制度死了,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却还活着,这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直到临死,才被脱下换成了一件破夹袄,只可惜脱下的同时也就是他死亡的开始,这是否是一种象征,长衫所代表的读书人在科举制度消亡后也是活不成的。

孔乙己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他却不愿脱下,因为只有这才能表明他读书人的身份。只是孔乙己的时代已经不是范进的时代了。我们不妨把孔乙己看作是未进学的范进,只是迎接老孔的是人们的哄笑,连“我”这个小伙计也可以附和着笑,决不会受到掌柜的责备。如果是范进呢?估计就不会这样了,至少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讥笑。说到底,不就是因为再也没有科举考试了吗?读书人那可以期许的仕进的将来消失了,已经永远成为过去时了。只可惜,孔乙己参不透,其实,参得透又怎样?关键是,脱下长衫,孔乙己能干什么?我们来看看为了科举,孔乙己皓首穷经学了些什么?

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当别人说他偷何家的书时,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给孩子们吃茴香豆,见剩得不多时,“自己 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诸如此类的话,似乎离开了之乎者也,孔乙己就不会说话了。如果与人沟通都成问题,还怎么去营生?再看他一次热心地教“我”这个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他是“很恳切”、“极高兴”,“我”却“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后来见“我”“愈不耐烦”,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可见在他看来很有用的学问,平时不轻易示人的绝活,在别人看来是极无用的货色。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孔乙己愈过愈穷,终至潦倒而死了。因为,他耗尽青春所学,原不过是一堆垃圾,有科举制度的包装,还能金玉其外,一旦撕去包装,其中的败絮就让人掩鼻而去了。孔乙己却还拿这堆败絮当回事,遭人唾弃也就不奇怪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来一无所长的人,假如活在范进的时代,又将如何呢?我看说不准他也会成为第二个范进。所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孔乙己是不幸的,因为他读书的功用——科考仕进消失了。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在科举时代如果中了举,进了士,不就是国之栋梁吗?科举时代的“人才”到了民国,只能挨饿等死,这才是科举制度的弊病所在,它“培养”出的读书人离开了科举,就是一个废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写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比写范进这样的人物,对僵化的科举制度的批判要更深刻。

如果让今天的我来写范进,我会写范进孤注一掷去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在老丈人的责骂声中,在老母、妻子的悲戚之中,范进疯了,整天在集市上疯疯癫癫地逢人就说:“噫!好!我中了!我是举人了!”谁要是有半丝怀疑的神情,他就抓住不放,非得人家承认方肯放手。最后,弄得人人嫌弃,在人们鄙夷的眼光中,像孔乙己那样不知所终。

★作者简介:陈家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孔乙己
《孔乙己》中冷漠的“小伙计”与温情的“我”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