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汲取先贤智慧

2009-05-04 04:48孙吴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教育观念论语

【摘 要】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沂水春风》一文的解读入手,引发了对教育教学诸问题的一系列思考,由此就师生关系、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论语》 教育观念 师生关系 文化资源

《沂水春风》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第十三篇。文章颇具特色,虽然只有短短的315字,却生动地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孔子正在给四个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讨论的主题是:“畅谈人生理想”。研读这段文字,我们会得到不少重要的认识,对我们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放不下神圣光环的他们,无法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而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关爱、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师生关系。在《沂水春风》中,首先,孔子提问的语气亲切、和蔼,循循善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勿以也。”意即:你们不要因为我是年长的,就放不开,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夫子和颜悦色,师生如话家常,学生的紧张和疑虑被打消,一开始就创造了宽松的情境。其次,在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问答过程中,曾皙一直在悠然地弹琴,当被老师点名提问后,他才不紧不慢地做了一串结束弹琴的动作,而且,在从容地站起来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以“异乎三子者之撰”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理想跟他们三个不同。曾皙在课堂上的放肆表现,正是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宽容。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尊重上。尊重,决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不侮辱学生人格或和风细雨的对待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宽容乃至对学生独到见解的尊重。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相继发言,他们的见识、抱负、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孔子可以耐心地倾听每位弟子的发言,使他们畅所欲言,绝不因为不合自己的主张就打断学生。子路发言毕,夫子哂之,这里并非讥笑的意思。这意味深长的一笑,既有对他出将人相的才能的肯定,又有对他行事鲁莽的委婉批评。同样,孔子对曾皙观点的赞同,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孔子的威信不是建立在师道尊严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他的关爱、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的。孔子平易近人而可亲,学生自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拳拳服膺而“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种最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有教无类”,教育不分长幼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施教者都应该给人们以平等的教育,不应该有所歧视。在春秋前,学校是官办的,平民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被贵族所垄断,孔子提出教育不分族类,不论贵族还是平民的子弟皆可受到教育,满足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有教无类”四字,可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打开了一扇大门。

正如《论语·述而》篇中所言:“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沂水春风》中,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四人年龄相差悬殊,经历、境遇、文化修养当然大不相同,孔子对他们也就当然要因材施教了。《论语·公冶长》篇就有这样的记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由此,我们可知,《沂水春风》中,孔子叫四个弟子“各言其志”问题的设计以及对他们的回答作出不同的表态、评判,是有明确针对性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是孔子对中国教育史的伟大贡献。

三、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活动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的人格对青少年的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曾这样比喻:学生好比洁白无暇的银幕,教师好比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各种形象总是要无可掩饰地投映到洁白无暇的银幕上去。因此,作为弘道立人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操守。

《沂水春风》篇中,孔子守正不阿的人格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主张“仁,反对武力征伐,可是子路却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很显然,这不是王道,孔子不以为然,而当他听到曾皙深得自己的真传,可继承自己志向时,大加赞赏。也许有人会说,孔子这是完全在凭个人好恶进行道德说教。其实不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不妨看看孔子身体力行的一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繁,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论语》里有关他和当时国君权臣的问答,语气总是最谨慎的,道理总是守正不阿的。最好的例子是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的那段: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留情。表现了孔子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在这里,温和谦恭的孔子不见了,而是一个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真理的捍卫者。

当今社会日渐喧嚣浮躁,许多传统的价值取向逐渐被解构,各种不良的思潮也侵蚀着我们的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需要有一种守正不阿的人格的。当你的学生在只知李宇春、周迅,不知鲁迅、老舍时,你岂能坐视不理?当你的学生冒出滑天下之大稽“岳飞能帮我写一首歌词吗”的问题时,你岂能坦然处置?当你的学生哗众取宠地说“雷锋是个傻帽”时,你岂能一笑了之?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不容许这样浅薄无知糟践经典的,而应该有一点特立独行、不苟流俗的人格操守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点文人所特有的“硬气”,而这“硬气”,绝不是迂腐、书生气,而是一种守正不阿的人格操守。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儒学的价值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之为我所用,这些教学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里的宝贵财富。《沂水春风》所透露出的先贤智慧,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行之有效,给我们莫大的启迪。

★作者简介:孙吴艳,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教育观念论语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