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信息,关注探究

2009-05-04 04:48蔡亦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复习备考高考语文解题策略

【摘 要】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近年来语文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笔者在对07、08年此类题型出题特点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这类题型的复习应考策略。

【关键词】高考语文 阅读 解题策略 复习备考

《2007年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了如下的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课程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要文体形式及阅读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不论是教学还是复习都要围绕“新课程考纲”的要求进行。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而实用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实用性思维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中落实了关于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课程理念。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理解”,突出对文本的感性解读;而“实用类文本”侧重于“阅读评价”,重在“准确解读”、“筛选整合”、“分析”、“评价”、“探讨”,强调对文本理性的解读。

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考——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一次高考。单就语文科高考来说,我想最大的变化将是“选考题”的出现,而其中最为师生关注的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为了一线师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教学与复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本文侧重对2007年、2008年的课改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一、测试文本:凸显丰富性与多样性

高中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增设了“选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我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以及自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实用类阅读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体现新课程的特点。

1.测试题目基本概况(见表一)

2008年新高考5个省份共有4套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4篇文章,选取了三种不同文体的文本。海南/宁夏卷的《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是一篇人物传记,选自夏东元《盛宣怀传》。广东卷的《绝妙的错误》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选自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山东卷的《我所认识的梁漱溟》是牟宗三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而今年刚进入课改区的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也是一篇人物评传。

从文体上看,2008年的实用类阅读题的文本与2007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广东省由2007年的“访谈”改成今年的“科学小品文”。我们不妨看看2007年3篇文章的情况。《叶圣陶在四川》是一篇人物传记,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是一篇访谈,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梦碎雅典》是一篇通讯,选自新华社1997年8月3日的一篇文章。

从阅读量上看,3篇文章在1200字左右,只有江苏卷的选文为804字,也许是因为江苏卷的必考题的文学类阅读量稍人,短篇小说《侯银匠》选自《汪曾棋全集》,全文1069字。

从分值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介于15分到25分之间,广东卷最少,为15分,海南/宁夏卷最多,为25分。

从试题量上看,一般是4题。海南/宁夏卷为1题5分的选择题;3题主观题,分值为20分,共25分;广东卷为3题,均是主观题,共15分;山东卷为4题,均是主观题,共18分;江苏卷2题为选择题,6分;2题为主观题,12分。可见,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以主观题为主要题型。

2.测试文本主要特点

(1)人文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测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强调其人文性。从命题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命题者希望不仅能借助文本达到选拔人才的测试目的,而且能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如2008年共有4篇实用类文本,其中3篇为人物评传,1篇为科学探究“手记”,意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或事件中汲取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的精神食粮。不论是“办大事、作高官”的盛宣怀、专注学问的杨守敬,还是对中国未来发展寻找途径的梁漱溟,他们对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注,都值得每一考生的敬佩。

(2)创新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不仅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相呼应,同时突破了高考大阅读单一以文学类文本命题的形式,给考生以文本的选择性,让考生可以发挥个人优势,体现了高考“生本化”的特点。

当然,就这2年的文本材料看,选材的空间还局限于访谈、传记为主的文本,略显单一。在内容上,今年的3篇均以人物为写作对象,侧重于对人物叙述或评价上。其实,根据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还可以从更广阔的社会里选材,如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的“5.12”大地震、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等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在形式上,除了这几类文体,还可以是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

二、测试内容:关注时代性与人文性

新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能力层级与文学类相同,即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级,但具体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见表二)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区别:“分析综合”,由于“实用类”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更加重视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鉴赏评价”,“实用类”文本测重在评价,“文学类”文本测重在鉴赏。“探究”,。“实用类”文本关注时代精神,“文学类”文本重视民族心理。

2007年课改区3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选文分别为人物访谈(广东卷)、通讯(山东卷)、人物传记(宁夏/海南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共命制试题11道。2008年课改区4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选文分别为科学小品文(广东卷)、人物评传(山东卷)、人物传记(宁夏/海南卷)、人物评传(江苏卷),共命制试题15道。与2007年相比,文体上多了“科学小品文”和“人物评传”;江苏卷还出现了“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就考查的内容来说,又各具特点,并形成每一份试卷的特色。(见表三)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近2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内容的一些具体特点。

1.重视信息阅读,关注考生对信息的吸纳与处理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阅读文本注重鉴赏能力不同,它更注重其“实用”价值,即学生能否从复杂的文本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我们知道,当今社会,信息阅读已经成为现代阅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这一测试点来说,2007年共有5道试题涉及到这一考点,占到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总数的45.5%,2008年共有7道题涉及到这考点,占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46.7%,可见这是实用类阅读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内容。通过对“新课程考纲”的分析,我们知道,信息阅读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考查信息的归纳与概括。

(1)关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主要立足于考查“是什么”,着眼于对具体的信息处理。宁夏/海南卷在2007、2008年都命制了这方面的试题(江苏卷在2008年也命制了2道题)。

[示例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2008年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B、C

[示例2]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2008年宁夏/海南卷)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关注信息的归纳与概括。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的归纳与概括是建立在信息筛选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要求读者能够了解信息“是什么”,还是能迅速概括信息的特点,以便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由于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性特点,归纳与概括能力一直是测试评价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然没有削弱这方面的能力要求。

[示例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是什么?(2008年江苏卷)

[参考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沛出,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示例4]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2008年山东卷)

[参考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可以看出,以上这3道题或是着眼于文章的观点,或是着眼要点的归纳。

2.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强化考生对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的关注

探究能力是2007年课改区考纲中新增加的能力层级,新考纲规定如下:(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近2年课改区试卷均尝试考查探究能力,但角度不同,正好形成互补。

(1)广东卷的命题注重文本意蕴的探究。

[示例5](2007年)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复活、再生、演变?”

[参考作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和再创造。

[示例6](2008年)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参考作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山东卷的命题注重文本的时代精神。

[示例7](2007年)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他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诊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示例8](2008年)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3)宁夏/海南卷的命题注重探究文本的重点与难点

[示例9](2007年)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示例10](2008年)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别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汤出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着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4)江苏卷则把探究题设在必考题上,注重探究文本的重点与难点

[示例11](2008年)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除了以上2个考点内容之外,2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①考查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如山东卷2年的试题都涉及到这一考点:

[示例12](2007年)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山东卷)

[参考答案]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13](2008年)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山东卷)

[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冲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②考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如2008年的广东卷的一道题:

[示例14]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参考答案]“惨淡经营”采用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③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如山东卷命制了一道试题:

[示例15](2008年)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山东卷)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三、测试题型:兼顾主观题与客观题

1.以主观题为主导题型,探究题成为“新宠”

2007年,课改区3套试卷的买用类文本阅读题共有11道题,其中有10道题为主观题,占总题数的90.9%02008年,课改区4套试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共有15道题,其中有12道题为主观题,占总题数的80%。在以主观题为主导题型中,探究题成了每一套试卷中的“新宠”。而从“探究”的内容看,每一套试卷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广东卷的命题注重文本意蕴的探究,山东卷注重文本的时代精神,宁夏/海南卷注重探究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江苏卷则把探究题设在必考题上,注重探究文本的重点与难点。随着命题工作的改革与深入,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拓展命题的空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2.以客观题为辅助题型,筛选信息成为新亮点

2007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只有海南/宁夏卷命制了1道客观题,占总题数的9.1%。200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客观题有海南/宁夏卷命制了1道题、江苏卷命制了2道题,占总题数的20%。如,2008年的海南/宁夏卷的第15题设置的5个选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2自然段,5个选项的角度各不相同:A项主要从盛宣怀控制的企业数量入手,B项主要从盛宣怀对采矿的看法入手,C项主要从盛宣怀办学堂的目的入手,D项主要从盛宣怀培养新式人才的做法入手,E项主要从全文的内容与主旨的概述入手。所以对“有效信息”的辨别尤其重要,如B项不正确的原因是对原文的“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理解不正确,而C项不正确的原因是对原文中的“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一句中“注重实用”、“不求系统”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四、备考对策:关注迁移性与创新性

文学类、论述类和实用类三种文本的划分是2007年“新课程考纲”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用类文本涉及的体裁众多,新闻、调查报告、访谈等几乎都是首次进入高考的命题视野。除了对前两年课改区高考试卷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上。阅读实用类文本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和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就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巧用迁移,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

从考查的目标来看,实用类文本与社科论文的考查有相近之处,重点都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上。从考查形式来看,实用类文本采用主观性题型,这与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形式相近。因此,对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训练,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常规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学会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

2.关注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面对高中新课程“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加强思维的整体性、序列性、周密性的训练,要加强有效解读材料以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加强精要性信息和细节性信息的阅读处理能力,这些都是当前新课程十分关注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也是新课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亮点”。它体现在阅读领域中,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2年来,探究性试题在每一套试卷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2007年广东卷的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这一道题体现了探究中的开放;2008年山尔卷的第22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而且把“读”与“写”很好地结合起来。

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景观”,加强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

★作者简介:蔡亦锋,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学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复习备考高考语文解题策略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与应对策略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方法研究
中考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与体会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略谈整体性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实践应用研究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基于应试能力培养的政治复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