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初步分析

2009-05-06 03:35李莉秋刘培良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8期
关键词:白昼收缩压病程

李莉秋 刘培良 袁 龙

本研究对2005-2008年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首发高血压(HP)患者5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24 h的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并探讨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NIDDM伴首发HP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4岁,平均(58.7±8.1)岁,糖尿病史2~10年,平均(4.7±1.9)年。

1.2 诊断依据 NIDDM WHO诊断标准。HP按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联合制定的高血压标准。

1.3 ABPM参数正常参考值参照1995年张维忠等[1]推荐的暂行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照值标准:24 h动态血压均值<17.3/10.6 kPa(130/80 mm Hg),白昼均值<18.0/11.3 kPa(135/85 mm Hg),夜间均值<16.6/10.0 kPa(125/75 mm Hg),夜间血压下降率≥10%。

1.4 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美国Accutracker Ⅱ),测压间歇为30 min,监测结束后用Accutracker Ⅱ数据分析仪提供有效监测次数、监测时间和血压值。统计分析以下动态血压参数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SBP,24 h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SBP,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nSBP,nDBP);④血压负荷值,即监测过程中SBP>18.6 kPa(140 mm Hg)或DBP>12.0 kPa(90 mm Hg)的次数百分率;⑤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即(白昼平均血压值-夜间平均血压值)/白昼平均血压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24 h动态血压和心率变化 见表1。

2.2 24 hSBP (147.2±8.6) mm Hg(1 mm Hg=0.133 kPa)(50例均>130 mm Hg,占100%),24 hDBP (87.7±9.4) mm Hg(38例>80 mm Hg,占75%),24 hSBP及24 hDBP均>130/80 mm Hg 38例,占75%,24 hSBP>130 mm Hg而24 hDBP<80 mm Hg12例,占25%;dSBP (148.8±8.0) mm Hg,dDBP (88.1±10.7)mm Hg,nSBP (143.4±11.4) mm Hg,nDBP (83.3±10.9) mm Hg;SBP负荷值(90.5±15.7)%,DBP负荷值(66.5±29.8)%;24 h平均心率(73.3±11.7)次/min。

2.3 20例中,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10%42例,占85%,夜间血压下降率≥10%8例,占15%。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NIDDM病程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Y=15.800-1.988X,r=-0.708,P<0.01。结果表明,NIDDM病程与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成负相关。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易患高血压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2]:①遗传影响的共同内在联系(如肥胖、血脂异常);②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不仅促进钠重吸收增加,血浆渗透压增高,循环血容量增加,且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分产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收缩性增强并加强糖尿病性血管所特有的动脉粥样硬化;③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促进钠的重吸收;④交感神经活性增加;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异常;⑥肾脏病变等。以上各因素在糖尿病及高血压发展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24 hSBP及24 hDBP均>17.3/10.6 kPa(130/80 mm Hg),提示NIDDM伴HP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受影响。

通常情况下,ABPM显示血压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这种血压的正常动态波动有赖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反映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指标,正常值≥10%。本组大部分(85%)患者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10%,即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且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呈负相关,即病程越长,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更不明显。糖尿病往往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瞳孔改变、泌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可能是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已有文献报道,夜间血压水平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比白昼和总体血压水平更为重要,较低的夜间血压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3]。当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消失或异常,即夜间血压增高时,必将造成器官受损,功能障碍,心、脑、肾血管事件发生增多。因此,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预后有关。NIDDM伴HP患者是否以后发生心、脑、肾血管事件增多,尚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参 考 文 献

[1] 张维忠,施海明,王瑞冬,等.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考值协作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5.

[2] 潘长玉.糖尿病与高血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4):243.

[3] 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节律及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5):323.

猜你喜欢
白昼收缩压病程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白昼之黑
白昼之月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失眠的孤独者是白昼
死去的脸
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血压最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