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09-05-12 10:30孟利前张京生胡清晨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孟利前 张京生 胡清晨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及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21-0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笔者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推广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础。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师郝尔曼· 施耐德首次提出的。2003年在荷兰召开的世界合作教育理事会上,4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协会理事共同提出并倡导了“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概念。我国也非常重视该模式,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均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切入点。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2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2.1企业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教育

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变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改革模式。

(l)德国的“双元制”。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首先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院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院是学生,他有2个学习受训地点,即培训企业和职业学院,培训时间为企业70%,职业学院30%。

(2)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1年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1d或2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2学院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教育

以新加坡“教学工厂”、澳大利亚“TAFE”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改革模式。

(1)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在该模式中,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也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加工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在该模式中,课堂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是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TAFE”的课程、教学内容、培训专业都是学院与企业代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的,这给了各学院极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都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

这种模式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推动合作教育的结果。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学校不再隶属教育行政当局,而是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二是合作教育成为内部事情,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基本任务;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学校发展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有工商业界代表参加的董事会在做出学校有关决策时无疑会充分考虑企业的需要,把准人才市场脉搏,进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的国家政府还规定学校董事会中工商企业代表不能少于50%,以保证工商业人士在合股办学形式中的主导地位。

3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

以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完整程度作为分类标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有2种类型:工学交替型和工学并进型。

(1)工学交替型与英国“工读交替制”相似,这种类型因分阶段学习,教学安排较容易,学校和企业合作可紧密也可较松散,岗位针对性较强,结合的广度(即在人财物上的结合)和深度(即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编排等上的结合)可强可弱。

(2)工学并进型是含有不完整实践时间单元的实践工作与学校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的方式,即边学习边实践的一种方式,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同时进行,以现场学习为主,是一种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的方式;这种类型多在企业进行,与德国“双元制”相似,边学习边实践,教学安排难度较大,需要学校和企业紧密配合或合作,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这种模式的分类侧重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性的表现,既是一种时间上的分类,也是一种方式上的分类。

4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4.1工学结合深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革命性的调整,传统教学计划通常将教学时间划分为3个方面的学时,即课堂教学时间、实验实训时间和毕业实习时间,而实行工学结合,则要求根据教学进程,系统安排校内教学和企业训练,使工与学有机组合,交替推进,有序实施。在传统教学计划下进行工学结合,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工学不能深度结合。二是没有按照工学结合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涉及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合等,这些都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也是工学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 ,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果仅在学校层面,依靠学校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造成工学不能深入结合。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