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2009-05-12 09:47
商情 2009年13期
关键词:志愿道德素质教育

张 双

[摘要]本文从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志愿服务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格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必须从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完善“品牌化、长期化、基地化”的志愿服务形式、重视对志愿服务骨干的培养激励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志愿服务 高校素质教育 功能研究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已取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践行。而“大学的意义在于引导人类的发展”的高等教育,却迟迟没有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培育国民生力军——大学生的核心工作实施。我国现存的高校“职业至上论”、“实用功利论”现象,与祖国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应该树立高等教育是要塑造具有高尚人格引导、顽强意志支配、健康情感激励的,具有科学批判精神、科学创新思维的和谐成长的素质青年的意识。

在高校实现教育的素质化,我们认为不仅要在教学育人中体现素质精神,更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来培养素质品格。作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劳动的志愿服务,以“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的口号感召青年学生,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格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志愿服务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1.志愿服务砥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是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要求。当代青年内心都拥有着一贯思想教育中树立起来的充实提升自己、感悟人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朴素情感,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受到片面社会不良现状的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标准偏离,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的现象,不能清晰地认清正确的信仰道路。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急需切合时代要求的导向和载体。

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它以开展支教、宣讲、咨询、培训、挂职、考察的“行”,到达了认识国情、社情、民情的“知”,体会了国家发展、生活变迁、改变来源于实干的“感”,生发了理性地热爱祖国报效社会、思考理想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的“悟”。通过切切实实的实践课堂,感受社会、感受责任,走进工人农民劳动人民中间,学习平凡奉献、艰苦创业的品质,能使大学生升华对祖国的爱和对社会的担当意识,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

2.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功能

科学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个体而言,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在自我实践中巩固和验证间接理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汲取一般科学常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开拓了广阔平台。

在志愿服务中,我们根据专业特长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普法教育宣讲、支教扫盲、农工科技推广等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国家广大欠发达地区有了和现代对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使了大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验证书本知识和理论学说,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针对社会现实用专业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与现实运用的距离,不断深化和巩固专业知识。正如志愿者所说:在志愿服务中,对所用的本专业知识和工作中学习到的新知识,认识都非常深刻了。

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弥补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入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启发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观念。

3.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品格素质

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方式必须由课堂教学转向实践操作,教育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着眼于在实践活动中塑造道德品格。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观察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实践机会。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通过现实社会的道德实例,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通过个人的道德体验,通过自己的道德善行的社会反响,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和感染,由此把对道德的认识激发为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树立个体明确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辱感、是非感、善恶感、同情感、正义感,进而成为大学生追求真理正义、积极进取创新、不断完善个人道德素质的巨大道德意志。许多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受志愿服务的教育、感染、熏陶,体验道德交往、积累道德经验、激发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操,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把志愿服务的目标、目的、愿望、计划与社会道德要求、自身的道德完善相联系。这种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养成了大学生的道德品格习惯,并在高校和社会中形成温暖的道德氛围。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工作实践,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识,培养起道德的情感,在道德意志的磨练中坚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持久的道德习惯。

4.志愿服务健全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性格心理的成型期。他们思想活跃、感受力敏锐,而自我意识突出、自身心理免疫与心理调节的能力不强。志愿服务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减少因主观理想认识与客观现实生活的差距而导致的心理落差,有助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要求正确的对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这要求青年学生准确地了解个人与社会的情况,形成初步的理论判断,并进一步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进而不断地调整判断,而检验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重塑自信力。当代的大学生面对社会或是工作,大多有很重的为难情绪。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用为生计奔波兼职;而经济情况不好的同学,往往由于更重的恐惧情绪,而把精力放在努力搞学习、拿奖学金上,或是等待学校的助学岗位和国家的贫困补助上,没有迈出向社会向工作“开源”的步伐。这势必加重了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和失败机率。产生这样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没有深入到社会中去,没有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义的标准,缺乏对社会和职业工作的真实了解。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是自信积极同时又是自我实现愿望强烈的社会活力元素,但同时又伴随着年轻心灵的脆弱与封闭,对新环境对复杂社会的适应能力差等弱点。高校的素质教育要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综合人才,不仅要做心理的教育引导,更要做社会实践的教育引导。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实际上就是自我和他人的交际互动。

5.志愿服务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学生适应性发展教育为创造性发展教育,鼓励大学生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知识积累力求博、深、新的统一,养成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多学科思考,使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确证和外化。

在创新实践中,志愿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它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和理论知识的作用相对弱化。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实践的主体,此时,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将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激发他们创造性火花,并且废寝忘食地去实践,收集和运用相关知识迅速实现想法。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扎实理论,发展知识、发展文化科技。新的教育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是在支教的大学生中提出后,才引起社会关注思考的;“临终关怀”这一新生事物是依靠志愿服务工作而走进医院和病人的;“智能盲杖”的发明是在帮助残疾人的志愿服务中得到灵感的等等,在教育、医疗、法律、环保、交通各个方面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发现着现代知识中的盲区,并提出实现新知识新理论新发明。

二、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的建议

我们在看到志愿服务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积极功能的同时,也应深入思考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努力方向。第一,要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积极引导促进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并给予物质支持和专业指导。第二,建立“品牌化、长期化、基地化”的志愿服务形式。要加强活动项目建设,打造富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明确志愿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认识问题、队伍组织问题、内容拓展问题、机制完善问题、网络健全问题要积极应对解决,以求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实现青年志愿者的示范、辐射和教育功能。第三,重视志愿服务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志愿服务依靠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坚定意志来开展,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社会做无偿的贡献,甚至牺牲自身进步而为换取社会的进步。因此各级部门要重视这部分社会知识和道德的精英群体有进一步深造培训的机会,或是在为国家贡献服务后,有一定的肯定贡献、补偿牺牲的政策,以利于志愿服务梯队的接续和壮大。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我们高校素质教育要以“四个统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为教育载体,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科学文化精通、社会心理健全、实践创新超群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成双凤.浅议志愿服务的个体性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8).

[2]周邵生.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宋来,钱嫦娥.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J]. 青年探索, 2008,(05).

[4]王明亮.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祝国群.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本文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XJK08BDY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双(198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工程管理系辅导员兼团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道德素质教育
The Price of Beauty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跟踪导练(五)(2)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道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