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模式探讨

2009-05-12 09:47刘泽民
商情 2009年13期
关键词:模式高校

刘泽民

[摘要]高校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专业社团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 专业社团 模式

目前高校各专业社团的运作模式也多种多样,但多数本质雷同,基本是采取基层团委宏观指导和管理,学生自行发起、成立、管理、开展活动及运行,活动的内容及方案也多是学生自行策划、设计,涉及教师及评委从专业、职称角度指导较少,组织者评委多是辅导员或其他管理人员,随意性较强,显然,这样无法提高专业社团层次并确保其长期有效开展活动,因此,研究和改进学生专业社团的运作模式,对于高校社团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一、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现行主要模式

1.纯自主管理模式

这种学生专业社团在成立之初,多数没有比较系统的规划,活动也就无什么计划可循,管理比较混乱,每学期甚至没有一次象样的活动,参加该专业社团的学生意见就比较大,用不了一两年多数也就自生自灭。

2.以学生管理教师为主的指导式

这种学生专业社团在成立之初,有比较系统的规划,活动也有一定的计划可循,管理相对比较规范,每学期或多或少也有比较象样的活动,参加该专业社团的学生虽有意见但没有第一种的大,由于一般这类专业社团由学生科或学团系统老师担任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而他们策划活动多数侧重管理或形式,而对最重要的活动内容,由于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尤其专业实践知识相对较少,甚至完全是个门外汉,对团员的专业和实践指导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团员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逐渐退去,最后也就变得有形无实,虽然该专业社团还存在,但仅有个空架子,没有多少具体活动。

3.以专业教师为主的指导式

这种学生专业社团在成立之初,也同样有比较系统的规划,活动也有一定的计划可循,管理的规范性相对较差,每学期也有比较象样数量的活动,参加该专业社团的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但由于一般这类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担任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由于他们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相对较为丰富,所以参与的学生兴趣较浓,这种方式也就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同是本专业的专职教师,职称、年龄、阅历、专业实践能力等不同,他们侧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实践,而我院多数专职教师多是前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急需提高,而他们策划活动多数侧重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而有的侧重实践,而后者才是我们和学生所比较欢迎的。二是因为他们是专职教师,自然他们策划活动多数侧重专业内容,而对社团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甚至完全也是个门外汉,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管理容易出现混乱,最后各种矛盾突显,即使有比较好的想法和内容,活动也难以有效开展。

4.汇合指导式

这种学生专业社团在成立之初,分工较为明确,社团具体活动的策划、实施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指导,而社团管理则由团学系统进行规范管理,这样的专业社团有比较系统的规划,活动则有一定的计划性,管理也相对规范,定期或不定期也有计划开展一定的活动,参加该专业社团的学生积极性较高,虽然一般这类专业社团指导、管理较为科学规范,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不足,主要是各个管理虽进行切块,分工也较为明确,但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的策划及指导常常与其他环节容易脱节,尤其是与社团管理容易脱节,同样,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管理开展也不很顺利、有效。

二、学生专业社团模式的改进方向

学生专业社团建设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单纯关注专业理论学习的状况,将学习和实践的层次提升到适宜的专业高度,同时又创新了学习形式,它的优点和意义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是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对于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把专业社团建设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

1.重点扶持

学生专业社团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象普通学生社团那样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也不可能象普通学生社团那样完全自治,学生专业社团应当是在指导老师组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工作,学生专业社团应当特别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领导,因好的专业社团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所以专业社团的建设要根据学院的专业师资尤其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验条件等,有重点的打造重点专业社团,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院系领导要积极想办法支持和资助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要在活动资金、活动条件和活动内容上进行全面的支持与帮助,将专业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的相应教学环节,要通过一定的政策与措施激励专业社团的建设,要从校、院、教学研究与管理室、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等几个环节和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从而促使学生专业社团健康发展。

2.强化指导

这里指主要强化教学研究与管理室对专业社团的指导,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与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紧密相关,而专业教师的日常管理一般归口于教学研究与管理室,所以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政策,提高教学研究与管理室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以及加大对专业社团的支持力度,这决定了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想使专业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健康的开展下去,不致于流于形式,院系应当将专业社团建设纳入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体系中来推动教师参与专业社团指导的积极性,组成由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等参加的指导导师队伍,创造条件引入导师制,选派有专长和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建设,提高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专业教师都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指导是教学与科研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是对教育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3.规范建设

学生专业社团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管理机制不能是完全的学生自治模式,应当是由社团管理部门宏观指导与专业教学部门、教学研究与管理室、教研小组或课题小组等具体管理相结合的协作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社团自身要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社团精英,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专业社团更需要院系教学与科研部门和教师的参与管理,只有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与功能才会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才会不断完善。

4.创新形式

专业社团开展活动要充分利用专业性的特征,组织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或研究性活动,如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或报告,邀请指导老师开展技能培训等,但专业社团的活动又不能只仅仅停留于参观展览、聆听讲座等性活动上,而是要紧紧扣住“专业”这一主题,注重活动本身的内涵和相应的深度,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积极创建专业社团活动的自身特色,要在专业性与专业方面创新。还要积极通过鼓励学生开展一定的课题研究、专业研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生科技专业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展览或竞赛活动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专业研究及专业交流的校园风气,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立体式社团管理

根据专业社团改进需要,上面所谈的几种社团管理模式虽存在一些优点,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如何结合现今高校团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本校本院的办学特点与实际,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的专业社团管理运行模式,是提高我院团学工作层次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建立一种立体式管理社团模式,比较符合我院团学工作的整体要求。

该社团管理运行模式,共分三个方面:

1.团学组织牵头

团学组织牵头,也就是学院团委是本院专业社团工作的牵头单位,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本院专业社团的宏观管理职责和各个具体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及制度制定、管理平台搭建、专业社团主要干部审批、考核、任免,以及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选聘,各个专业社团的策划、计划、方案等审批、各个专业社团的定期检查、考核、奖惩等。

2.各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

具体活动开展和管理由各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各专业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专业社团成立的可行性、成立,以及成立后开展活动的定期计划、各具体活动的策划、上报、组织、实施、总结、材料归档等。

3.实验中心协助

由于各类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多数离不开各具体实验室或其它实践教学场所,所以要使专业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实验中心参与此项工作并提供必要支持则是必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各专业社团开展具体活动的实验室或其它实践教学场所提供与准备等。

四、结束语

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又一重要补充,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专业社团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重要途经。探索专业社团的管理运作模式,从而寻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对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则至关重要,好的专业社团管理运作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意识的提高,以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1]黄玲,黄晖.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J].教育科技,2007-7-24.

[2]褚华.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科技,2007-7-23.

猜你喜欢
模式高校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