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校园关怀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009-05-12 09:47曾英杰
商情 2009年13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格局

[摘要]突出关怀文化建设,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题中之义。在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关怀文化建设,应该是推动学生德教工作水平上新台阶,提高学生德教工作质量见新成效的重要突破。那么,何为大学校园的关怀文化,校园关怀文化的特点和要点如何,怎样加强大学校园的关怀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德教工作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主旨。本文试图从探寻校园关怀文化建设与学生德教工作的最佳结合入手,提出构建大学校园“一线三点四面”文化德教格局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希望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校园 关怀文化建设 德教工作 格局

高校学生德教工作,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中央16号文件精神,根据学生德教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达到生动性和实效性的统一,形成生动活泼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局面。这是大学生德教工作永恒的主题。当前,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突出关怀文化建设,是推动学生德教工作水平上新台阶,提高学生德教工作质量见新成效的重要突破。这是高校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工作充满挑战、经济困难学生急剧增多等因素折射到校园内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呈现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一、校园关怀文化与文化德教工作

大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的硬、软条件建设是提高其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既是大学软硬条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必须建设高层次的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块高地,其价值核心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学校园能否落实,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德教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否完成。因此,要在大学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突出关怀文化在校园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关怀文化建设在学生德教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树立真正的大学精神和内涵。

(一)大学关怀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校园独特的亮丽色彩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大学校园是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校园,“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德教工作中体现的是“以生为本”和“以德为先”的要求。青年人希望在大学接受教育成长成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有关统计,全国现在校大学生总数超2300多万,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当中有20%-30%比例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关怀和帮助。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当中有30%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帮助和调适。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中存在信仰追求、人生规划、职业指导等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引和帮助等。大学校园给学生提供的思想、信仰、心理、生活、住宿、就业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关怀文化建设的物质前提与工作基础。可以说,关怀文化建设为学生政治思想的素质培养增添了公民情怀,为学生德教工作的质量保证增添了责任意识,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对接交流贯通了信息桥梁。因此,关怀文化作为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独特品质,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生德教工作上新台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二)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的要点与特点

高层次的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关怀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深入开展德教工作的有效载体,体现创设人文氛围、彰显人文关怀、高扬人文精神、实施人本化教育管理的本质特点,更是高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办学观的核心内涵。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其要点是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提升学生德育素质。也就是说,推进关怀文化建设,要与开展德教工作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结合起来,促进大学校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出新成果。由此可见,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没有关怀文化的大学校园,突出不了和谐构建目标和文明内涵水平,没有关怀文化的大学校园,提升不了学生德教工作质量和水平,实现不了高校科学发展的逻辑辩证关系。因而只有突出校园关怀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学生德教质量,实现和谐校园环境,展示高校文明成果,建设一流大学品牌。

二、突出关怀文化建设,构建大学校园“一线三点四层”文化德教的工作格局

(一)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新时期以来,在开展学生德教工作过程中,大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推进校园关怀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德教工作质量,基本形成关怀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教工作的良好校园环境,但是还存在急需解决的四方面主要问题:

1.没有站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高度,建立或指定校园关怀文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和具体落实部门。比如:在校级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校党委组织部、校团委、校工会、校学生工作处、学院(系)党总支、后勤机关等部门好像都有关怀文化的工作内容,但又不知由哪个机构统一协调和哪些具体部门负责落实,容易造成组织乏度,协调缺失,整合不力的缺陷。

2.对以“创设人文氛围、彰显人文关怀、高扬人文精神、实施人本化教育管理为本质特点”的文化德教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主题不突出,效果不明显,作用达不到最大化。

3.在大学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系列学生工作中,没有制定实施文化德教工作的目标、规划和措施,以致该项建设得不到扎实落实和长远推进。

4.部分大学没有突出文化德教工作中关怀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或特色活动,或者是在关怀文化主题创建过程中,没有找到柔性文化德教来弥补偏硬刚性管理的最佳途径。

(二)突出关怀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德教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根本措施

在高校学生德教工作中,浓厚的关怀文化氛围,优良的环境文化设施,平等挚爱的互动师生关系,温暖互助的宿舍居住文明等等,都是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须完善之条件。校园关怀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精神的内核和灵魂,提升学生德教的水平质量。实践证明,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应该是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根本措施。把关怀文化的特点与德教工作的内容紧密结合联系起来,丰富文化德教的内涵特征,围绕“一条主线”拓展“四个层面”,共同谱写关怀文化建设推进学生德教工作的精彩篇章。

1.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要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层面上,体现绿色环保、凸现人性特色、提高关怀品位、突出育人功能。学生德教工作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需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那么,在校园的绿化美化教化和建筑设计安排上,应该进行人本化的规划实施。校园硬件环境、教学学习设备、图书阅览条件乃至居住饮食条件等等,都应体现人本化,彰显人文关怀,这就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关怀因素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比如:南方某财经高校招收了一名1.3米高的女生,为了她在学习、生活上不受影响,校方在上课座位、冲凉冼涮等方面,给予提供个性化的设施服务。从文化德教的角度看,学生在思想心理上感觉自我受到尊重和身心得到关怀,会产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的感恩之情,自然立志积极进取、修身博学报国。最终,学生的德教质量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2.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要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既要体现确保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制度文化要求,更要突出修身养性、人格健全的品质教化功能。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锤炼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信仰、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的情商人格。这与学生德教工作要求是相一致的。例如:一所大学,要制定形成自己学校的校训校风,就得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校级规章的起草制定、具体学生德教工作的设计规划与实施方案、学院(系)班级的院(系)规班约、学生公寓的具体规定以及校内公共场所的约成规范等等。在这样的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格健全起到正确的指引和积极的帮助,这也是文化德教的创设。把握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确保所有教育管理文件的制定符合中央交给高校的任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要求,体现“以德为先”、“以生为本”的精神底蕴,这也是文化德教的明显特征。

3.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要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层面上,注意抓好教师的关怀行为引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教授、名师的人文关怀情操引领)和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让师生揣怀大爱、责任、奉献、关怀这些充满人文精神光彩的美好情感,根据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的要点和特点,溶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于一体,知行合一,奏响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永恒的人文之歌、德教之歌、公平之歌、理想之歌。在行为文化德教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大学最高领导者具体践行人文关怀精神的引领作用。这是行为文化教育广大学生、体现行为文化德教的关键所在。大学最高领导者的关怀情操会给广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这种蕴涵崇高情操的行为文化是对学生德教工作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活教材。其次,是大学中层领导与教师骨干高扬人文关怀情操,并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带头践行。这一层面的教师干部队伍是学生德教工作推动的骨干力量,其优秀的人文关怀表现,必定有力地撼动和引领广大学生。第三,是重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面向学生、关心学生、指引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行为文化规范,培养他们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社会良知、感人的人文光彩、踏实的工作作风、奉献的工作精神,在落实日常管理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担当行为文化德教工作的具体推动者和直接落实者,使学生在接受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自觉树立个人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培养勇担责任的家国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于行为文化德教工作的内涵宽广、内容丰富,在行为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教工作的最佳结合中,还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分层次、分对象、抓重点地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德育教育的要求逐步铺开落实,进行言传身教,增强德育效果。第四,是发挥学生的党建组织、团学组织、社团组织,学生的骨干力量、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方面的关怀文化引领作用,让充满温暖情怀的关怀精神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扶贫助困、自尊自爱、互肋互爱、高扬理想、奉献济世。总的来说,行为文化的德教工作,只要做到行为示范引领和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彰显人文关怀特色,达到德教质量的最佳化。

4.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还要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层面上,以专题活动形式,推进“慈善文化永驻校园”的教育活动,建设彰显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德教工作。应该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在贫困学生的入学工作中不打折扣地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绝对不让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上不了大学”。对待贫困新生要允许其先报到注册入学,然后再在校办理有关助学贷款、伙食补助、扶贫济困等关怀项目。对待老生中的贫困生通过奖、贷、减、免、补、勤等系列措施,使其专心完成学业,顺利成长成才。这是大学校园彰显人文关怀和建设慈善文化的最低要求,也是以德治校的基本要求,必须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和落实执行,使学生在文化德教中受到深刻的感动、感激、感恩教育,从而提高其对党、国家与社会的认同和热爱,这比思想教育中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更为有效可行,更为深入人心。

(2)在大学建立与实施学生的特重大疾病和家庭重大变故的救助制度。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有指导学生购买类型相符的人身医疗保险,以帮补应急之需。但在特重大疾病和重大家庭变故的救助上,还是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突出不了慈善文化在校园关怀文化中的分量。对思想心灵上确需关怀关心的大学生,彰显关怀特色的德教工作尤其要在其人生关键时刻,以实际的救助把握文化德教的良好时机,提高德教工作的质量效果。

(3)在大学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关于慈善文化建设的大型专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搞慈善主题晚会,让学生在投入尽心尽力的捐物捐助过程中,参与感受慈善活动的点滴乐趣和丝丝爱心;也可以在校园开展道德践行活动(如每周行一小善活动、每季行一大善活动等),让学生时刻在蕴含大爱、责任、奉献、关怀这些充满人文精神光彩的美好情感里,投入关怀文化建设当中去;也可以让青年学生在参与社区援助活动、校外青年志愿者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里,践行投身社会、行善厚德、关心民情、服务民生的慈善之举,锤炼品质,完善人格,完善德育。

(4)在“慈善文化永驻校园”的建设活动中,要善于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当中凸现出来的人文氛围、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本化管理等内容要求与慈善活动特点紧密结合联系起来,让人本、善良、良知、关爱、诚实成为慈善、关怀文化建设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活动底色。“善”字当头,慈爱为基,着力避免大学校园出现恶性事件和安全事故,着力避免大学校园过多地遭受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消极颓废影响,损害校风建设和德教工作的工作环境。

(三)在突出关怀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一线三点四面”的文化德教工作格局

以提升学生德教质量水平为一条主线,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的最佳结合,发挥关怀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和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这是校园文化德教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重点。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和学生诚信文化,与校园关怀文化一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是学生德教工作的重要裁体。所以,要在把握“提高学生德教工作质量水平”这一主线的基础上,把校园关怀文化建设,与校园廉洁文化创建和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联系起来,再将上述的“把握关怀文化与学生德教最佳结合”的四个“校园文化层面”紧密结合联系起来,努力形成围绕“一条主线”、加强“三点联系”、突出“四个层面”,共同构建校园文化德教的工作格局。

综上所述,突出关怀文化建设,把握校园关怀文化建设与学生德教工作内容的最佳结合,彰显人文关怀特色,全力形成“一线三点四面”的文化德教工作格局,将有利于在寻找文化与德教的最佳结合中,把握学生在理想信念、人文精神、道德心理、责任奉献、诚信良知和廉洁自律等重要方面的具体表现,软硬结合,恩威并重,刚柔统一,全力育人,推动学生德教工作质量上新台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新硕果。这是新时期高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博.浅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者的‘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辽宁高职学报,2005,(4).

[2]殷小红.建设和谐校园彰显人文关怀.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3).

[3]杜文渊,张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商场现代化,2005,(29).

[4]张星,马秀英.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浅论.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6,(3).

[5]王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低效困境及出路探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曾英杰(1971-),男,广东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格局
对大学校园内流浪动物的管理建议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是格局
格局与结局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以天地为格局
当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格局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