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2009-05-12 09:47胡立洪
商情 2009年13期

胡立洪

[摘要]本文从典故逸文、文言虚词、解词析字、情感诵读及实地教育方面来阐析文章主旨。

[关键词]典故逸文 文言虚词 解词析字 实地教育

新课改后,无论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古诗文的容量都加大了,篇数增加了。古诗文尽皆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的名篇佳章,年代久远,字句难懂,文意含蓄。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因此,学习古诗文颇感寡味索然,了无兴趣,教者苦而学者难,事倍而功半。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唯有慢慢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为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出学生的兴趣,需从主客两方面入手。从客观因素上说,老师非常关键,老师上的古文课生动与否,非常关键,老师讲授时是否幽默风趣,也非常关键。

老师授课时的生动性、趣味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的生动性、趣味性是与老师授课时穿插一些典故逸闻紧密相连的。如讲授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文章时,可穿插“鼓盆而歌”及“蜗角之争”等典故。

“鼓盆而歌”说的是庄子妻死,亲友皆悲戚,唯庄子手拿铜盆,边敲边唱且仰天大笑,人皆惊异,以为其发疯。庄子则从容谈论,生老病死俱人之常情,生有何幸,死有何恨?藉此可顺便说明庄子“齐生死,等得失”的物我合一的人生观。这一典故亦有助于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学生会越听越有味。“蜗角之争”说的是蜗牛角上住着两个国家,两国为争土地,经常发生战争,直打到“伏尸百万”,“穷追北漠”,庄子借此以讽刺诸侯之战。庄子是滑稽雄,寓大智大慧于诙谐的言笑中。学生经老师介绍,又听了相关典故,对庄子的兴趣也就来了,因而对《逍遥游》也兴趣倍增。可见,典故逸闻于古文课不可少,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可缺。

面对古诗文,学生对文言虚词最为头痛,“之乎者也”、“而乃欤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倒装句式、活用通假等等,分不清,辨不明,易于混淆。有些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便分门别类,将各种虚词的用法用表格列出,让学生去背诵记忆。殊不知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弄不好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如“之”字的用法:a.代词;b.用在主谓之间,无义;c.动词,“到”;d.助词。这样一一列出,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越死记,反而感到文言文枯燥无味,形同嚼蜡,因而对古诗文浸染成厌烦情绪,谈古诗文而色变。有鉴于此,老师应变换方法,避繁就简。机械地去记忆虚词的用法,事倍功半,毫无效力。正确的方法应将虚词放到原文中去理解,解清它在原文中的意义、词性即可,学生熟习了课文,也自然会掌握虚词的用法,课后老师稍加点拨,稍作整理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定会洞悉于心,而又免去了单调记忆之苦,实为事半功倍之举。对文言实词、句式、活用、一词多义亦如法炮制。单一的词彷如小溪、小河,只有融汇到课文的大海中,才不至于干涸,文言中的虚词、实词的内涵,常常丰富而多义,唯有联系上下句,方能把握其正确的表达之意,从而作出“信、达、雅”的翻译。文中的情节,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不影响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化繁琐为简易,化索然寡味为趣味良多,千万不能让学生去做机械的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许能日渐浓厚,乃至培养出喜读古诗文的习惯。

我们都说实践的重要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一经与实践结合便会产生火花。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应尽可能地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北京故宫,有多少文物,学生们应去观瞻,感受我们祖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热爱之情,或到当地博物馆,观赏文物。名胜古迹、墓碑拓片,都可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对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应是有帮助的。

哲学上讲“扬弃”,新文化是吸收古文化的精华后发展而来的。现今运用的多少成语词汇,皆从古文学中流传下来,披沙拣金,俱为精华。老师应教会学生去解词析字,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词古字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如“乔”字,其意为“高”,《诗经》上说,“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意为鸟儿从深谷里飞出,迁至高大的树木上筑巢,今之言“乔迁”,应是从《诗经》中引申而来,含有“高迁”之意。又如“见”字,一般含义为“看见”,但“见谅”又作何解?《孔雀东南飞》有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录”解为“记挂着我”,“见”意为“我”。这样“见谅”可解为“原谅我”,至此就豁然开朗了。古意仍今用,掌握了词的古义,一些词语的解释不用查字典亦会迎刃而解。如成语“韦编三绝”,“韦”的本意是熟牛皮,联系成语,可解为用熟牛皮绑系连缀的书籍多次被弄断,意为勤奋刻苦攻读。通过联系词的本义,及引申义,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析词解义,趣在其中,对古诗文的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乐于析词,乐于阅读,厌倦之情绪将荡然无存。

老师朗诵古诗文要注意平仄变化,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虽不如古时先生摇头晃脑之佳境,但也要做到情感饱满,表情生动而丰富,以情浸染学生。若老师上课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有如木头公子。手执教案,如和尚念经;手拿教鞭,如行刑刽子,面部木然。学生见而远之,如斯,学生怎会有兴趣于该科学习?所以老师讲析古诗文时,应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式吸引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要学生主动跟科任老师接触,定会更多地花精力于本学科的学习,从而培养出学习兴趣。老师堂上三天功,不如学生堂下一日功,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古诗文,那兴趣定会酝酿而成。虽不敢说是春意盎然,但至少是寒意已去,春回大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