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原则”下的面试话语分析

2009-05-13 08:34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何 磊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语用“目的原则”在法庭话语以外的适用性,以联想集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亚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的三场面试作为语料,采用描述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面试话语的目的与目的层次、目的与策略手段、目的与地位和权势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目的原则”的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面试话语的分析。

关键词:目的原则 面试话语 话语分析

一、引言

面试是指通过当面交谈、问答、场景考察等方式对应试者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供需双向自主选择就业模式的深入,面试成为用人单位选人、学生就业的必经环节。常见的面试种类主要有:

1.程式化面试,由主试人根据预先准备好的询问题目和有关细节逐一发问。

2.问题式面试,由主试人对应试者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计划,让应试人予以解答或完成相关要求。

3.非引导式面试,主试人海阔天空地与应试者交谈,让应试者自由地发表议论(王亚瑞,2008:191)。以上几种主要面试形式都是以主试人和应试者口头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面试过程中,面试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面试的成败。

自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兴起到目前为止,机构话语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话语、医患对话、商店用语,面试话语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鉴于面试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属于目的性程度非常高的行为言语活动,交际双方的每一句话都为自身的目的服务,并不是以合作为目的,因此,格赖斯(H.P.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将无法对此类对话进行解释。“‘不合作的谈话在我们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一切类型的谈话都遵守合作原则。(王得杏,1998)”著名学者廖美珍通过对法庭互动话语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原则“目的原则”——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言语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说,任何理性(正常)的人的理性(正常)行为都带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目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实行)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廖美珍,2005:2)。廖美珍同时提出了“目的分析法”,这种方法目前主要被用于法庭话语分析。本文将尝试用“目的原则”对几则面试语料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目的原则”在面试话语领域的适用性。

二、语料背景

本文选取的三篇语料为:2007年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次面试,面试双方分别为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和一名本科毕业的女学生;2007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次面试,主试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受试为北方交大系统工程专业一名男研究生;2007年上海亚通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某所高校举行的面试,面试双方分别为亚通公司人力资源部和一名男研究生。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目的与目的层次、目的与策略手段、目的与地位和权势和目的实现与否四个方面对话语语料进行目的分析。

三、言语行为和目的分析

(一)目的与目的层次分析

从“目的原则”来看,目的正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有机系统。廖美珍认为,通常一个话语活动如果不是由一个话语行为构成的,便有一个总目的,总目的之下有子目的,而子目的下可能又有子子目的,形成一个目的系统网络(廖美珍,2005:5)。在面试过程中,主试人话语的总目的是获得有关应试者全面、真实的材料,以判断应试者有无胜任其所应聘职位的能力,而主试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了解或考察受试者某一具体方面能力的子目的。受试者在面试过程中的总目的是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以获得所聘职位,受试者的每一个回答同时也有一个给予信息或展示自己的子目的。下面是联想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受试者的一段对话:

(下文以HR代称主试人,A代称应聘者。“Ns”标示停顿的时间(秒),(——)表示听不清的话语,——表示拖音,▲表示打断,┸表示话语修正。)

(1)HR:X小姐,你好,非常欢迎你来应聘我们公司的——职位。我看了一下你的简历,你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能不能请你简单地谈一下你的专业的内容┸就是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A:好的,我的专业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课程,以及国际商法,还有贸易英语这三类。

HR:这是主要的课程是吧?

A:对!

HR:那个——你在大学四年的过程中一定会得到很多收获,包括你的个人能力方面和个人的┸你的专业方面,你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在个人能力方面和个人专业方面得到了哪些收获?

A:通过四年的学习吧——首先从专业课上——使我学到,在进行贸易的时候要了解和学习的东西特别多,像财务,还有法律,如果掌握不好的话,都会在┸就是在贸易过程中发生很多麻烦,Ns(3秒)所以这就是让我感觉到需要了解的知识面要广一些。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人力资源部也就是主试人发起的对话全部是以问题形式出现的,各问题的子目的如下:

问题1:要求受试人介绍专业

问题2:确认上一步的回答

问题3:要求了解受试人大学期间个人能力和专业方面的收获

(二)目的与策略手段分析

目的意味着策略和手段(廖美珍,2005:7),在以上语料中主试人采取的是攻势策略,主试人为了考察受试人的专业能力,步步追问受试人对专业的认识,而受试人采取的是防御策略,面对即时的问题采取最妥善的回答。

1.主试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策略

1)重复问话

(2)HR:能不能请你简单的谈一下你的专业的内容┸就是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A:好的,我的专业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课程,以及国际商法,还有贸易英语这三类。

HR:这是主要的课程是吧?

A:对!

HR:你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在个人能力方面和个人专业方面得到了哪些收获?

分析例(2)中受试人的回答,可以找到主试人之所以连续问了三遍同样的问题的原因,对第一个问题,受试人只是给出了自己所学的三门重要课程的名称,所以主试人用了问题二,意在提醒受试人“这只是你学的主要课程”,但是受试人只回答了“对”,仍然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这时主试人又做了一次尝试“你在个人能力方面和个人专业方面得到了哪些收获?”可以看出,主试人使用重复手段的目的是要索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提出要求

面试过程中,主试人为了实现索取受试人信息和考察受试人各方面能力的目的,不断向受试人提出要求。如:

(3)HR:能不能请你简单的谈一下你的专业的内容┸就是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HR:你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在个人能力方面和个人专业方面得到了哪些收获?

HR:你能够用几个简单的字┸词描述下你的性格特征吗?

HR1:这次来面试的你的同学也很多,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个Ns(3秒)能录用你的理由来?

3)打断话语手段

(4)A:这——我知道,光我们宿舍就有三个人来面试,我觉得我们都是特别棒,而且Ns(5秒)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我觉得您可以根据我们各自不同的优势来决定是否录用Ns(3秒)你像┸像XX,他这人思维特别活跃,反应也特别快,在班里呢——成绩一直特别好。再比如XX,他这个人非常稳当,他可以静下心去——研究一个问题,我觉得他没有像毛躁一类的问题▲

HR2:看来你对他们还挺了解的呀——你把你的同学都说的那么好,你就不怕我录取他们,不录取你吗?

主试人打断了受试人的话语,“打断是话语交际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李悦娥、范宏雅,2002:149)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是说话人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使交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主试人希望在此刻抢过话轮解决自己的疑问——受试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可能带来的后果。

另一方面,在面试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求职者,而时间又非常有限,主试人会采取话语打断手段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意义的信息。

2.受试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策略

1)委婉手段

(5)(联想面试的片段)

HR:能告诉一下┸就是说你在学校的综合排名是处在什么位置吗?

A:Ns(3秒)嗯,中等。

HR:中等。你怎么看待你的这个——排名结果?

A:我觉得每个人的努力结果都——都是两方面的,第一方面是已经尽力百分之百的力,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尽了全力,我觉得像我这个结果,(笑)Ns(3秒),我尽了百分之八十的力。

在这段对话中,主试人在知道受试人的排名只处于中等后,问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你怎么看待你的这个——排名结果?”。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受试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取了委婉手段说明自己的成绩并不代表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因为自己只尽了百分之八十的力,主试人从此回答中看到受试人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由此可见,在面试过程中,委婉手段不失为受试者的救命“金”稻草。

2)模糊话语手段

(6)(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的面试片段)

HR:你在哪方面┸那个有特长?

A:觉得计算机方面还可以——主要是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证书,获得了微软认证,就是MCICE和MCDVA.

HR:那你是课外自己——

A:对!自己考的。自己┸我考了这两个证,然后又学了下英语——主要考了2001年的托福。

HR:考多少分?

A:考的分不高(笑)

由以上对话可以看到,对于英语水平,受试人不想对自己的成绩撒谎,而自己不高的分数对显示自己的能力又是不利的,因此为了避免透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受试人采用了模糊手段,没有给予主试人直接的回答。相比委婉手段,模糊手段可能“略输一筹”,但并不是所有的面试者都可以做出即时的机敏的回答,此时只能借助于模糊手段寻求规避。

(三)目的与地位和权势分析

权力是什么?是选择!是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自由、选择的条件和选择的范围。选择的能力、自由和范围越大,选择的条件越优越,权力就越大。(廖美珍,2005:8-9)。而反映符号权力的话语是言者和听者之间的现实权力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反映,它自然可以展示社会互动关系中的权力运作,因为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行为。在以上面试主试人和受试人的交际中,双方话语选择的能力、自由、条件和范围是不一样的,从而反映出他们权力的不一致。

1.“启动”(initiation)与“应对”(response)的不平衡

在本文所选的四段对话中,主试人话语的启动处于绝对优势,每个话题都由主试人启动,主试人自由决定话题的转换,话题的跳跃性很大,而且经常出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HR:嗯,正如你刚才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你表现的非常自信,那我想请你举个例子,你在大学期间哭过吗?举一个你自己哭的例子,然后告诉我你为什么哭?”而在面试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只是被动的应对。这种不平衡说明了他们之间权势地位的不平等。

2.策略手段的不平衡

在话语策略手段的选择上,主试人的选择范围明显高于受试人,并且种类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较为生硬的手段,比如重复、提出具体要求、硬的语气等。如“HR2:看来你对他们还挺了解的呀——你把你的同学都说得那么好,你就不怕我录取他们,不录取你吗?”主试人的口气中带有明显的“优越口气”,“腔调成了一种地位和权势的象征。”(钱冠连,2002:200)而受试者从一进门的“考官好”到谈到“我们都很希望加入贵公司工作”,“如果您能给我一次机会”,词语的选择和话语口气里都充满了尊重和敬畏。这反映了主试人和受试人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虽然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是“供需双向自主选择就业”,但是供大于求的现实决定了用人单位与应聘者的不平等地位。

(四)目的实现与否分析

目的是否实现毕竟是判断交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双方权势和策略的一个重要参数。(廖美珍,2005:9)在例(1)中,主试人从受试人的回答中可以判断出受试人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例(4)中,主试人从受试人的回答中考察到受试人具有自己公司所寻找的合作能力;例(5)中,主试人由受试人对一个尴尬问题的回答判断出受试人自信的人格;例(6)中主试人索取到了受试人的特长这一信息。可以看出,招聘方在各种对话手段和策略的使用中都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对于招聘方来说交际是成功的。

而在例(1)和例(6)中,两位应试者被动的回答显示出了自己的欠缺点,没有达到“表现最好的自己”的目的。在例(4)和例(5)中,受试者分别用坦诚的回答和委婉的手段成功地表现了自己,是成功面试的典范。

四、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目的原则下的话语分析模式来探讨面试中的话语行为,重点对目的关系与目的层次、目的与话语手段、目的与权势关系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研究。实践证明,由于目的原则的普遍性和面试话语双方的特殊社会关系特点,目的原则不仅可以用于法庭话语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面试话语等社会生活话语的分析。同时这种探讨也有助于提高求职者的面试技巧。

参考文献:

[1]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J].修辞学习,2005,(3).

[4]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下)[J].修辞学习,2005,(4).

[5]王亚瑞.浅谈大学生面试技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

(何磊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430079)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