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方言中“葛”字用法的历时演变

2009-05-13 08:34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量词连词

郑 绮

摘 要:衢州地处浙江西南部,衢州方言属于吴方言处衢片区。在衢州方言中,“葛”可作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连词。本文重点描述了“葛”的定冠、指别、助词、量词四个用法间的相通之处和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作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连词时的语法特点。

关键词:衢州方言 葛 量词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连词

一、引言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江南重镇。因地处交通枢纽位置,故此地方言复杂,素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衢州方言大致属于吴方言中的处衢片区,其最大的语音特点是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声母分清音送气、不送气和浊音三组,保留入声韵。此外,衢州方言词汇也存古较多,分文白异读。语法和普通话及其他汉语方言也有很大差别。

“个”[kəʔ]/[gəʔ]是吴语中用的最多得一个封闭类词,在吴语著作中常写作“个”“箇”“葛”“搿”“嗰”“格”“过”“故”等,在衢州方言①中多写作“葛”。量词“葛”中古为箇韵古贺切,去声,是衢州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加上由其虚化而来的其他用法,“葛”成为衢州方言中重要的语法及词汇成分。

二、“葛”作量词使用

“葛”最早见于书面语是当作量词使用的,如“举鱼腊俎,俎释三个(葛)”。(《仪礼·士虞礼》)郑玄注:“个(葛),犹枚也。”又见于“若有一个(葛)臣,断断兮无他枝,其心休休焉。”(《礼记·大学》),可见吴语中“个”(葛)的量词用法即源于此。

在衢州话中,“葛”是使用范围较广的个体量词,通常读作[gəʔ5]。“只”和“葛”都是吴方言中的高频量词,而与同属吴方言的上海话相比,衢州方言中“葛”的使用范围比“只”广,有泛化的趋势。例如:

相当于量词“道”:一葛题目

相当于量词“家”:一葛商店

相当于量词“枚”:一葛针

相当于量词“只”:一葛鸡

相当于量词“头”:一葛牛

相当于量词“首”:一葛歌

相当于量词“扇”:一葛窗

相当于量词“眼”:一葛井

相当于量词“口”:一葛缸

相当于量词“座”:一葛坟头

相当于量词“种”:一葛布

“葛”的使用非常灵活,但新派衢州话与老派衢州话相比,由于受到普通话和外来方言的影响,“葛”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量词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混用的现象,这也是目前方言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体系,方言的词汇是非常不稳定的,这不仅表现在量词的混用上,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法系统。

在衢州方言的口语中,量词“葛”前的“一”通常可以省去,用在语义上不定指的名词成分前,其功能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定冠词。例如:

(1)姆妈去菜场买葛菜,你自己在屋里(家)玩。②

(2)今日屋里来人客,你去杀葛鸡。

这里的“菜”和“鸡”都是不定指的名词性成分。

(3)我到葛里寻葛朋友。

此例中的“朋友”在说话人的语境中是确定的,这样一来“葛”就有了轻微的定指作用,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定冠词“the”。

这种情况是由方言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使“葛”在语法功能上逐渐拥有了指示代词的功能。

三、“葛”作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这”“那”等有指示和替代的作用。“葛”语法功能混用的历史很长,可以说它是早期吴语的遗存。吕叔湘认为“葛”作指示词是六朝时期开始出现于南方方言的口语词。唐以前仅有两例:

(4)真成葛镜特相宜。(《庾自山集》)③

(5)葛人讳底?(徐之才《北齐书》)

指示词“葛”的大量使用是在唐宋时期。例如:

(6)葛时无数并妖妍,葛里无穷总可怜。(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冯春田[2](P117-118)从文献比较的角度论证了指示词“葛”多在南方方言中出现,这在用吴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

(7)秀宝没法,咬牙恨道:“耐~人啊!”(《海上花列传》)

正是由于悠久的使用历史,现在衢州方言中量词“葛”作指示词的用法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其使用频率超过了它作量词时的使用频率。当然,量词词语之间的混用也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

(一)“葛”在名词前表示定指

前面曾提到除了实指数目“一葛”“半葛”等外,量词前的数词“一”常常可以省去,这样一来,量词“葛”渐渐具有了轻微的定指作用。例如:

(8)我在屋里安了葛报警器,在外头挂了葛摄像头。

例(8)中的“报警器”和“摄像头”都是在说话过程中提到过的,谈话双方都能把文中特定语境中所说的“报警器”和“摄像头”与其他的同类事物区别开来。因此“葛”在这里具有定指的作用。

(二)“葛”具有了定指作用后,大量地泛用于句首表示定指。例如:

(9)葛人是芜子(傻子),跟渠是讲不通葛。

(10)葛日子毋法过,肉要二十多块钞票一斤。

以上例子都是个体量词“葛”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指示代词“这、那、此”。

(三)“葛”在有的量词前表示定指

“葛”也可以作为指别词,接量词,表远指。例如:

(11)你看见葛把车呒?

(12)我葛枝笔呢?

(四)衢州方言中“葛”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例如:

(13)你拿葛种老事情拿出来讲葛一通有啥里意思?

(14)等考试完了,我要睏(渠)葛三个钟头。

例(13)中后面的“葛”和例(14)中的“葛”并没有实际意义,在语法意义上有表示程度的意思,在读的时候并不单独成音,而是与前面的动词连读,因此可以看成是由“葛”虚化而来的动词词尾。

四、“葛”作结构助词

“葛”作为助词是由作为量词的“葛”虚化而来的。根据曹广顺的研究,从唐五代到现在,“葛”用作南方某些方言的助词,也是由量词“葛”发展而来的。从魏晋到唐朝,“葛”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逐渐增大,作定语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数词“一”不是作为强调的对象而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时,“一”也会经常省略。例如:

(15)为葛朝章束此身,眼看东路无去因。(张籍《寄朱阚山人》)

这种跟在形容词后的“葛”已经没有表示数量的作用,而只是说明事物的性质,这时的“葛”已经类似于结构助词了。到晚唐的《祖堂集》,助词“葛”的用例明显增加,除了可以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后,还可以出现在双音节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形容词或副词词组,在句子中作定语、谓语或状语。例如:

(16)妙葛出身,古今罕有有。(《祖堂集》)

(17)与摩莫平淡葛人也灭。(《祖堂集》)

并且,“葛”的这种用法一直保存到现在。例如:

(18)我们葛楼上住了葛寡妇。

(19)我感觉半夜有人走进我葛屋里,立在我葛床前。

这里的“葛楼上”可以理解为“那楼上”,也可以理解为“的楼上”,“葛床前”可以理解为“那床前”,也可以理解为“的床前”。因此,“葛”形成了典型的领属性或描写性偏正结构中标志性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前后的关系构成定中偏正关系。

衢州方言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用“葛”,与普通话“的”相当,读作[kəʔ⁵];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也用“葛”,与普通话“地”相当,读作[kəʔ⁵]。例如:

(20)记住拿自来水葛龙头关到。

(21)你看老王铁青葛面,渠儿子肯定又闯祸了。

(22)渠狼吞虎咽葛吃了一大碗饭才赶去学校。

“葛”与普通话结构助词“的”一样,也可以省略定语后的中心语,构成“葛”字短语代替名词。例如:

(23)红葛是桃花,白葛是梨花。

(24)今日我跟朋友去吃烧烤,渠要了份辣葛,我要不辣葛。

五、“葛”作语气助词

“葛”进一步虚化后,用在句尾作语气助词,读作[gəʔ⁵]。例如:

(25)你是晓得葛,热汤只豁得外头皮。(《史浪奇观》)

此例中的“葛”可以理解为指代“晓得”后面情况的代词,但由于后半句已经把这个情况说出来了,前面这个“葛”就有强调的作用,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应该知道后半句所描述的这种情况。因此,这里的“葛”带有某种提醒的意味,由指示代词虚化成了语气助词。

在衢州方言中,“葛”经常作为语气助词出现,相同的句子有没有语气助词“葛”,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有差别。例如:

(26)a.你晓着渠不会来葛,做啥(为什么)还要等葛里?

b.你晓着渠不会来,做啥等葛里?

例(26)a句表示的是反问语气,带有质问的意味,含贬义色彩,而(26)b句则是单纯的疑问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疑问,是中性的。

下面列举语气助词“葛”在衢州方言中所代表的具体语义。

(一)可以表示申明、表白的语气。例如:

(27)甲:你看见我葛皮夹朆?

乙:晓勿着(不知道),我朆拿着葛。

(二)表示确实、肯定的语气。例如:

(28)小张向我保证绝对呒葛事葛,我莱(我们)相信渠。

(三)表示重申的语气。例如:

(29)我一定会来葛!你在葛里等我,勿离开。

(四)表示提醒、警告的语气。例如:

(30)煤气炤没法乱玩葛,弄不好该(它)会爆炸!

(五)表示责备、质问的语气。例如:

(31)葛伦多葛同学,为啥里就你一葛人会迟到葛来?

(六)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例如:

(32)老师讲多做练习,成绩就会上去葛。

(七)表示让步的结果。例如:

(33)不去寻到正确的方法,就算你再有努力也勿会成功葛。

(八)表示近过去貌。例如:

(34)甲:小王在哪里?

乙:我刚刚转马路看见渠葛来。

语气助词按其语法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27)~例(31)的句子除去语气助词句子仍能独立存在,语气助词“葛”只是附加一种较抽象的语气,如果缺少“葛”,就没有这种语气。例(32)~例(33)中的“葛”是一种收尾的表示,这种语义类型的句子,必用此词作为它的语气助词。例(34)中的“葛”是附在句子后面表示某种语气的,句子离开了它,便只是个短语,并不能把发生的事情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

六、“葛”作连词

“葛”可以作为连词,通常读作[kəʔ⁵],表示上下句或分段的连接。这种用法也可以看作是由指别词“葛”进一步虚化而来的,它承接上文,引进表后果的句子或句段,表示承接或顺推的关系。如:

(35)你都不好好复习,葛你就无法怪我拿你不及格。

例(35)中的“葛你就无法怪我拿你不及格”可以理解为“葛葛情况你无法怪我拿你不及格”。但根据口语交际简单清楚的原则,后者太复杂,且显得累赘,会给交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故省去“葛情况”。加之前面半句已经把第一个“葛”所代指的情况说出来了,这个“葛”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指代意义,于是向连词“葛”过渡了。

“葛”在句中作连词时,通常可以和提顿话题的助词“末”组合成固定词组“葛末”,来表示承接的“那么”,当然也可以单独用“葛”表示。例如:

(36)如果你一定要去,葛末多带点钞票在身上。

注 释:

①本文所研究的衢州话是指衢州市区的方言,通行于衢州市区、巨化生活区和市郊。

②本文中的方言例子一部分来自于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用语,一部

分来自于衢州方言节目《统来看》,还有一部分来自衢州方言志。

③本文古代汉语的例子均采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库。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杰.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5]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6.

[9]颜逸明.吴语概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郑绮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猜你喜欢
量词连词
量词如何巧区分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我的“量词”朋友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量词歌
并列句专项练习
牵手中考复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