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趋向补语教学的一些设想

2009-05-13 08:34王祖嫘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本义

摘 要:本文结合现有教材内容和学生常见偏误,从趋向补语的分类、结构、意义和语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设想。在分类上建议把趋向补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成两类,教学时进行分级处理;结构呈现上建议突出“把+NVC1C2”结构;在意义上,建议重点讨论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意义,归纳出“来/去”(X来/X去)的两大意义范畴,并提出了引申用法教学中反义趋向补语成对教学和讲解趋向补语意义中心的设想;最后建议在教学中讲解四种趋向补语主要结构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趋向补语 简单趋向补语 复合趋向补语 本义 引申用法

一、对外汉语语法趋向补语教学的现状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趋向补语是众所周知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趋向补语在形式上是十分复杂的,有简单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之分,复合趋向补语带宾语又有多种位置关系。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主要讲解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三种形式:VC1C2N、VC1NC1、VNC1C2,以及这三种形式各自表达的意义。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后,在练习中仍然会出现这样的病句:

(1)拿过来我的书。

(2)这些工作我做过来了。

可见,对趋向补语的语法讲解还存在一些漏洞。其次,趋向补语的意义十分丰富,并且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引申义,而对这些意义的理解是最令外国学生头痛的事。在准中级以上水平的课本中有很多带有引申义的趋向补语,并且这些趋向补语的意义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学生可以理解“走过去/跑回来”“坐起来/躺下去”,但较难理解“昏过去/醒过来”“坚持下来/坚持下去”。在有些教材中,同一个趋向补语可能有多个意义,如在《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中,在第二课出现了“坚持下来”(注释:表示过去做的事情持续到说话时间或过去某一时间。),在第九课又出现了“攒不下来钱”(注释:表示动作的成功与完成),这两个意义似同非同,中国人通常靠语感来区别,教学时教师往往费尽了口舌,留学生仍然理解得似是而非。吕文华先生(1995)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只把“V.+来/去”和“V.+上类词+来/去”结构划归为趋向补语,而把“V.+上类词”划归结果补语。这一划分有利于归纳趋向补语的意义,以避免意义过多造成记忆负担,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但笔者认为,目前实际教学中对趋向补语的教学设计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一划分的长处,即对趋向补语意义概括得还不够到位,因而给学生“减负”的力度也不够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趋向补语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力求在“精讲多练”的语法讲解原则下,给学生更全面、更易理解的语法结构知识,从而减少学生的各种偏误。下面将从趋向补语的分类、结构、意义和语用四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二、教学设想

(一)关于趋向补语的分类

一般来说,趋向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我们建议在教学中把趋向补语的本义和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划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分级处理,理由如下:

1.贯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简单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这一过程在形式和意义上都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

2.意义和形式上有区别

把趋向补语的本义作为一级,他们都有某个立足点或中心,根据动作与立足点的向背来决定使用“来”还是“去”(或“×来/×去”)。这部分意义比较统一,词语也多是对称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把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作为一级,是由于这部分趋向补语的使用常常是不对称的,使用时也不完全以客观的立足点为判断标准,还有一些主观标准,需要向学生做分类的详细解说。

在形式上,虽然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与其本义的基本句型结构相同,但引申用法这部分句型还有一些独有的特征,如否定式在动词前用“没”,不用“不”。例如“没醒过来/没坚持下来”。此外,在引申用法中趋向补语常常可以加“得”表示实际能力或可能性,例如“休息得过来/想不起来”。

上述特征是趋向补语的本义所没有的,因此,有必要把趋向补语分为两部分,进行分级处理。比较合适的安排是初级阶段学习本义那部分(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引申用法),中高级阶段则重点学习引申用法部分。

3.改变以语法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一些重要语法问题上,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往往过多地关注结构形式,只重视学习者能否输出一个正确的结构,而忽略了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理解。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学生往往只掌握了结构,却不能完全理解语法的意义,也不知道它的语用条件。因此,将趋向补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开教学,并加强语用方面的练习,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法的意义,从而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正确地选用趋向补语。

(二)关于趋向补语的结构

趋向补语的结构主要是宾语位置问题,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向学生展示了趋向补语的如下结构:

1.简单趋向补语

但是,复合趋向补语还有一种重要的结构没有被提出来,即“把”字结构。如:

D.把 + NVC1C2把书拿出来

“把”字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宾语是有定的。这个结构的教学牵扯到复合趋向补语和“把”字句两个语法点孰先孰后的问题。但不论这一语法教学任务归于“把”字句还是归于复合趋向补语,我们都应该把“把”字结构的趋向补语与其它三种形式的趋向补语相对比,并讲清“把”字结构趋向补语的使用条件是宾语有定,而在宾语有定的情况下,一般不用B式趋向补语。可以用A式趋向补语,但多是单音宾语,其它宾语最好变成“把”字结构。这样讲解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掌握了这一规律学生才能避免出现“拿出来我的书”这样的病句,而这一工作在教学中却经常被忽视。

(三)关于趋向补语的意义

意义的理解是趋向补语学习的难点。对于趋向补语本义部分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弄清动作相对于立足点的向背问题,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常用画图、图片等直观手法来向学生演示,这种方法通常是比较有效的。

如果说意义理解是趋向补语学习的难点,那么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理解则是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按照前面的设想,这一部分的教学宜在中高级阶段进行,即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力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对这一部分趋向补语的教学有如下设想:

1.反义趋向补语成对教学

前面说过,在教趋向补语的本义时,因为意义对称,所以学生学习时容易掌握。同样,在教引申用法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将意义对称的趋向补语成对教给学生,这对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是大有好处的。虽说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意义错综复杂,不对称情况非常多,但我们通过研究和归纳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应当借鉴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根据杉村博文(1983)的研究,趋向补语“下”不但能跟“上”构成反义词,而且还能跟“起”构成反义词。如:

(3)洛文的心情又不平静起来。

(4)他却怎么也不能由一种热烈的冲动中平静下来。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下”的意义分为两部分,向学生呈示:

A.报上去/批下来 B.犹豫起来/答应下来

交上去/发下来胖起来/瘦下来

涨上去/降下来忙起来/闲下来

要让学生知道,“来”不但可以和“去”构成反义词,也可以和“来”构成反义词。教学中如果能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系统,就可以减少学生在使用上的混淆。

2.讲解引申用法的意义中心

趋向补语本义多有一个客观的立足点或中心,而引申用法的立足点或中心大多是抽象的,有时甚至完全以主观期望为中心。这样的中心很难把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因此在判断用“来”还是用“去”时就会产生很多失误。讲解引申用法时,只给学生成对的反义趋向补语是不够的,还应该同时讲清它们的意义中心,让学生清楚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如前面举出的A组的“上来/下去”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地位、级别的升高或下降,而B组的“起来/下去”主要表示的是某种状态的产生、形成或消失。

要讲清引申用法的意义中心,需要我们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进行归纳,并且归纳要精,概括性要强,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目前的一些教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前文例子中的“坚持下来”和“攒不下来钱”,完全没有必要作为两个语法点。对于什么时候用“来/去”(或“×来/×去”),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讲解:

1)有无可见结果,如:

①下来/下去

A.坚持下来 B.写下来

坚持下去 写下去

②起来/下去

胖起来 瘦下去

③出来/下去(进去)

吐出来 吃下去

马庆株(1997)指出:一般来说,有可见的结果用“来”或“×来”,无可见结果使用“去”或“×去”,有可见结果的可能性较大就用“来”,反之则用“去”。杉村博文(1983)则提出:“写下来”可以看成是“坚持下来”的一个小类,因为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动词是持续性的还是非持续性的,在意义上一个是动作持续到目前产生的结果,一个是动作完成的结果。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选择“来/去”的标准归纳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动作有无尽头或可见结果。如果有尽头或可见结果就用“来”或“×来”,反之则用“去”或“×去”。理解“来”(×来)的关键是强调已然,有结果义(有时也表示可见的状态);理解“去”(×去)的关键是强调未然,有持续的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对任何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形式都可以得到大致正确的理解。在“来/去”(×来/×去)的两个大的意义范畴下,包含了“来/去”的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各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如“来”(×来)有聚合(合起来)、膨胀(涨起来)、状态(高兴起来)、决定(答应下来)等意思;“去”(×去)有消耗(花出去)、消失(冷下去)、状态(说下去)等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意思的“来”(×来)并不都与“去”(×去)对应,即两个意义范畴不对称,并且每个意义范畴又有内部的对应,如“跑起来/停下来(都表示已然)”。

2)主观期望

主观期望也是判断使用“来”还是“去”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与主观期望方向一致时就用“来”(×来),与主观期望相背时就用“去”。如:

(5)他胖起来了。(希望)

(6)再胖下去可不行。(不希望)

(7)终于瘦下来了。(希望)

(8)那姑娘一天天瘦下去。(不希望)

因此,判断用“来”还是“去”的另一个标准应该是以主观期望为中心,看动作是向正面发展还是向负面发展,正面用“来”(X来),负面用“去”(X去)。这一标准可以解释一些理解上的问题,也可以作为学生使用时的一个参考标准。

(四)关于趋向补语的语用条件

趋向补语的四种结构根据其语法意义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我们在讲解语法时不妨结合实例向学生做一些说明:

A.VC1NC1:介于B、D之间,接近于B

B.VC1C2N:多用于引入新信息的场合

C.VNC1C2:很少用

D.把+NVC1C2:多用于表示旧信息的场合

目前教学中,我们对语用条件的关注还很少,应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补充更多语用方面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

三、小结

以上谈了对趋向补语教学的几点设想。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在教学之前完成的。首先,应从教材编写上解决趋向补语的分类和分级问题,分级的标准要同时考虑结构和意义的因素;其次,教师本身应该对所教授的语法点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概括而全面的体系,否则各种偏误仍然在所难免。在备课时,应根据每部分的教学需要,精选有代表性的例句。只有在教学之前做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设计,再加上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在实战中举重若轻,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林.论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5).

[2]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语文研究,1997,(3).

[3]吕文华.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4]吕叔湘.动趋式宾语的语序[J].中国语文,1985,(3).

[5]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6]王红旗.动趋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J].语言研究,1999,(1).

[7]杨德峰.趋向述补短语的自由与黏着[J].语文研究,1988,(4).

[8]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J].中国语文,1991,(3).

(王祖嫘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100089)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本义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韩嚼牙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