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2009-05-13 08:34刘红娟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留学生使用汉语比较句的偏误率很高。为改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搜集了大量使用比较句的偏误语料,并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总结了偏误类型,探求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学习使用比较句时所出现偏误的共性与特性,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套路及各教学单位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该情况的原因。试图以此为据制定出一个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在大纲”相一致的教学语法体系,从而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比较句 偏误

一、调查目的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塞林克(L.Selinker)1969年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反映了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对中介语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对第一语言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处于中介语阶段的学习者习得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试图发现他们习得汉语比较句的规律,及第一语言对其习得过程的影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类似偏误的出现,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尽快地向目的语系统靠拢。

二、调查的方法及内容

本文的调查分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两种。口头调查指有意识地捕捉留学生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所说的有偏误的汉语比较句,这是学生未经认真考虑的自然表达,最能反映他们对汉语比较句运用的正确度及熟练度。书面调查既包括学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材料,也包括由笔者设计问卷,由学生来回答的语言材料。此时的偏误是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前提下产生的,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留学生对汉语比较句的实际习得水平。

对于所收集的语料,我们只关心与汉语比较句相关的例子,其他偏误笔者已做修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产生的偏误都是我们调查的内容。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比较句的习得程度不同,因此问卷调查分中高级和初级两种②,题型包括判断、由肯定句改否定句和不定向选择三种,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三、调查对象

本文主要调查了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004~2005学年度的本科三年级及进修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和十班的留学生,此外还有天津大学中级水平的D4班及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1月开设的一个初级短期班的学生,调查对象共127人。完成初级问卷的学生为进修九、十班及短期班的学生,共30人,其余97人完成的是中高级问卷。被调查者的分班及个人情况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被调查者的分班情况

表二: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

通过上述两表可知,本文的调查范围比较广。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既有刚刚学完汉语比较句整个语法系统,对所学内容还没来得及巩固的初级班学生(如九班、十班和短期班的学生),也有已学完整个语法系统,且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仍会不断接触这一语言现象,以使自己所习得的语法知识得以不断巩固的学生(如三、四、六、七、八班和D4班的学生),另外还有已经历了不断强化巩固过程的学生(如本三、一、二班的学生)。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出现的偏误必然会有所不同,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试图展示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时,其中介语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的规律,最终目的在于发现中介语中那些具有反复性及顽固性的偏误。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学习汉语的时间及学习的目的来看,这些被调查对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被调查对象的国籍分布及性别比例极不均衡,表现为韩国学生占大多数,女性约为男性的四倍。这或多或少会给我们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带来一定的局限。

四、语料来源

本文的偏误语料主要来自留学生的口头表达、作业、试卷及问卷调查,少数来自研究外国人汉语习得病句的论著。在分析语料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原因在于问卷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且留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对其内容做出判断的,基本能较好地反映他们对汉语比较句整个语法系统的实际习得水平;而其他材料的产生背景及调查统计方式我们不甚清楚,所以只将其作为语料的一个有益补充。

五、偏误确定的标准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把学习者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ror)两种。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且以后不一定再出现这类错误。偏误则是指由于对目的语掌握得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本文同意科德的偏误确定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确定。有些句子可能完全符合句法规则,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则不符合语用要求,如“A:你们俩谁高?*B:他不比我高。”这样的例子本文也视为偏误。

六、调查结果的分析

表三:中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留学生回答问卷正误情况总表③

由表三可知,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比较句的各种句式时,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出现偏误的比例都比较高,这表明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比较句时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且较为均衡。

表四:不同阶段学生相同问题回答正误情况的对比④

表四中的数据表明: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汉语比较句的习得情况也越来越好,尤其在句法方面,呈稳步渐好的趋势。这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学完比较句以后,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改正自己在汉语习得方面的一些偏误,实现中介语向目的语的不断靠拢。但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出现偏误的总体比例反而比初级水平的学生略高一些,这一方面可能因为随着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他们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因而原有的简单句式满足不了他们的表达要求,使用复杂句式时出现偏误的机率当然更高;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偏误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即留学生在最初学习汉语比较句时已经被纠正了的偏误在后期又重现了。这也提醒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重现学生已学过的语法点,帮助他们不断强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表五:不同阶段留学生输入性问题和输出性问题回答正误情况对比

表五表明,中高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输出性错误都多于输入性错误,这说明留学生在已经理解某一语言点的情况下,未必能够正确运用它来生成句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讲完某一语言点后,预设合适的语境,引导学生创造生成正确的句子。另外,虽然理解比运用容易,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回避策略和简化策略有关。

表六(见文末附表)表明,高级阶段的一、二班的回答情况总体好于本科三年级。从学习对象上看,一、二班的学生多为各国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或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相对较长;而本三的学生多是从他们本国专科院校或HSK达到六级以后直接来读三年级的,一、二年级的内容学得并不系统,甚至有的学生专科所学专业根本与汉语无关。这种“专接本”模式实际上隐含了本科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从学习目的看,一、二班是进修班,以学习汉语技能为主,针对性较强,而本科学生既要学习汉语技能,还要学习汉语文化知识,针对性不如进修班那么强。在初级阶段,十班的情况明显好于九班。事实上,这两个班的学生汉语水平是一样的,所用教材也完全一样,只是任课教师不同,所以,测试成绩的好坏可能与教师的教授方法及训练方式有关。短期班学生回答问卷的整体情况不如九、十两个班,特别是在语用方面,其正确率远远低于这两个班。我们认为,这与九、十两个班的学生长期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有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而短期班学生主要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很少有机会到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强化有关。可见,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具有重要影响。另外,从整体来看,初级水平学生对汉语比较句的掌握情况比中级水平某些班的学生还要好,这除了与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相关外,还与一些学生不重视初级阶段的汉语知识,过早盲目地过渡到中高级阶段有关。在我们做调查时,天津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进修班有14个,很多学生开始在十三或十四班学习一个学期,然后就进入六、七班,而对于中间跨过的十分必要的语言知识的课程,有的学生自学,有的干脆就不学了,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目前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初级阶段的汉语知识是留学生学好汉语的基础,因此应该限制学生盲目跨班,提倡他们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个阶段的汉语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汉语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应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如分班以前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他们以前学过的教材进行调查,不允许学生私自调班等。

七、结语

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期待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打破一般教材现有的语法模式,制定出一个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在大纲”尽量相一致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只有各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有了统一的大纲做指导,各个阶段的语法项目才能够做到协调一致有效衔接。同时也希望透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这一现象能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希望能够引来更多的学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比较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附表:各班留学生回答问卷正误情况的对比

注 释:

①笔者认为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由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

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而语言的获得则是学习和习得的最终结果。所以,此处的“习得”实际上使用“获得”可能更合适,但为了尊重原作者的观点,本文沿用“习得”这一说法。

②初级问卷的内容全部包括在中高级问卷中。

③本表中的“其他”包括放弃回答的和对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的两

种情况,“偏误率”是“错误数”和“其他”加在一起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以下的各表情况相同,不再另注。

④本三和一、二班属高级阶段,三、四、六、七、八及D4班属中级

阶段,九、十班及短期班属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叶盼云,吴中伟.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1986,(2).

[5]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6]史有为.说说“没有我水平低”[J].汉语学习,1994,(4).

[7]唐厚广.“不如”句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8]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9]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10]郑懿德.表比较的“有”字句[A].语法研究与探索(八)[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A].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2]朱德熙.说“跟……一样”[J].汉语学习,1981,(1).

[13]朱德熙.关于“比”字句[A].语法研究和探索(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刘红娟 云南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655011)

猜你喜欢
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项目制、专家直觉与审计判断偏误纠正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