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写景记事类课文的教学

2009-05-22 09:22蒋成云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宋庆龄樟树景物

蒋成云

写景记事类课文在《语文》现行各版本每个年级的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类课文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它既写景又记事,还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怀念,要讲的东西很多,不少教师感到不好掌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瞻景:感受景物的优美形象

这类课文大多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景物是课文叙述的主要对象。因此,把握这类课文一般可以从物入手, 聚焦中心词句,把握景物外在特点,从外形和生长特点等方面感知形象,通过有层次的阅读,读活、读厚形象。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可以从课题导入,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留给人们的印象,从整体上把握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抓住“课文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抓住 “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樟树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更深一步体会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把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读得更为丰满。

忆事: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

这类课文是将景、事、人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叙述的,景中含事,事中有人,事是景与人联结在一起的桥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景物形象的基础上,自然走进往事之中,感受动人的故事;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线索,领悟课文表情达意之法。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物是形式,写人是目的,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两件事情串联起来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抓住第一件事情中反映主人公心理体验的关键词“舍不得”进行品味,由物到事,了解宋庆龄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舍不得”的,很自然地生发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回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香气能够永久保持的内在蕴涵,由事及人,把樟树和宋庆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物的形象走进人的形象之中,然后抓住后人瞻仰故居并和樟树留影这件事情,引导学生在领略作者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的行文结构的同时,深化对树与人形象的理解:明白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由樟树走向宋庆龄,走向游人,走向读者,走向生活。

怀人:学习故人的崇高品质

这类课文大多是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学生学习这类课文不仅仅要了解景物的特点,更主要的是学习蕴涵在景物和事情中的主人公为人处世的高贵品格。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描写景物和叙述事情语言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主人公的形象,将主人公的品质景物化,将景物人格化。一般可以采用三读展开教学:初读,了解课文记什么事,写什么景;再读,发现事不仅仅是文本表面所述之事,还有衍生的事,景不仅仅是课文所描写的一种景物,还寄托一种志向或抒发一种情怀;整体回读,感受到事还是事,不过是寄托着一种情怀的事,事与情相融,景还是景,不过是表达志向的景,景与人合一。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从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读课文后,学生容易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以及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也容易知道樟树的高贵之处,但对景与事所蕴涵的情怀还不能理解。这时,可以引领学生仔细品读景与事,明了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深深爱着的樟树。在品读中发问: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不仅仅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还要联系宋庆龄生平事迹来思考: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远不变。最后运用动情诵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进一步品味出树即是人,人即是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的化身,人们和樟树留影就是在缅怀她,学习她樟树般的高贵品质。

寻影:追求理想的文化向度

教材不仅仅是用来传播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也是播撒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学生阅读教材的终极意义就是阅读自己。因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视野去审视这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借助文化的光辉透过景、事、人,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文化生命的透明性。学生在瞻仰景物、缅怀故人的同时,沿着怀念文化的足迹,解剖自己,抚慰心灵,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追寻开启智性和人格发展的新维度,在教材这个倒影中看到自己所应具有的文化视野、精神高度和生命境界。在学习主人公那立身处世精神的同时,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趣味、文化人格、文化精神和文化品质的影子,享受美的人生。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最后说人们在瞻仰故居的同时,总爱在樟树前留影。读了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人们希望留下什么影子?通过品读,学生应当明白,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它们身上看到了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影子,人们在这里留影,就是在追寻这种文化的影子,希望守护和发扬这种文化性格,并在这种文化向度下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猜你喜欢
宋庆龄樟树景物
宋庆龄,三城记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景物描写要准确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