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09-05-22 09:22谌叶春
江西教育A 2009年4期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教育

谌叶春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世界各国无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政府部门都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内涵、发展目标、趋势及现状的概述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内涵的研究,普遍围绕自觉与自主、学习和训练、持续不断的提高这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的阶段性的成长过程。

2.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3.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在现代社会知识理论中,知识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构建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群体。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离教师专业化还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知识面狭窄等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教师的素质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还没有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升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高度,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存在着畏难情绪。

我国虽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建立了很多制度和模式,但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专业化发展标准。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各地区教师进修机构还未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果的体现需要较长时间。目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专业化发展与教学工作脱节,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状况相联系,这样既浪费精力又影响教学水准。

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一)从学校角度考虑

1.应以新课程改革为机遇,合理规划,分层、有梯度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和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根据教师年龄结构梯度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学校应适时建立基于“问题式”和“合作式”的校本研修平台,围绕发现、研究、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开展活动。

具体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制订实施方案:

(1)转变观念,形成理念。通过有计划的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切实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推动落实“科研兴校”。发动广大教师广泛参与,聘请专家指导,形成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氛围,提供“问题式”的教育教学科研及相关指导。

(3)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积极促进备课组、学科组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把“磨课”作为重要抓手来促进教师真正聚焦课堂,强力推进“说课、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的有效实施,强化“同伴互助”和“经验共享”的教研模式,实现“异质同构”,促进整体发展。

(4)构建师徒互动模式。构建“一师一徒”“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多师多徒”“互师互徒”的多种培训模式,发挥以师带徒的优势作用。

(5)注重成果推广。开展学校论坛和召开读书研讨会,编辑教师年度科研优秀成果和专业发展类校刊,建立“教师博客”。

(6)建章立制,完善操作。研究建立学生学业训练系统规范,包括作业设计与控制、学案设计的实施与绩效、命题与做题竞赛、课外科学辅导等。

(7)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并对他们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励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鼓励教师结合专业著书立说并给予支持。

2.学校要基于校本整合开发利用研训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政府为教师的发展所制定的政策、制度、措施,社会对教师发展提供的环境、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支持等,都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搭建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教师发展视频教室,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购置充实电子图书及教学软件,分享最新教育成果。

学校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适时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其中专家介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主动寻求更好的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创建学习团队,定期进行交流和邀请专家培训,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可度和职业幸福感。

3.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制度,唤醒、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激励措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目标激励。充分发挥目标激励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导向作用。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实际,在专家的指导下,和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和发展标准。

(2)参与激励。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教师职业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典型激励。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学校适时地树立自己的名师和榜样,在荣誉上、业务上、经济上向名师和榜样倾斜,对名优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贡献予以表彰。

(4)竞争激励。推动教师之间、部门之间开展平等有序竞争,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竞争与协作,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5)物质激励。根据现有条件制定教师津贴激励性发放细则,形成合理分配落差,建立优绩优酬和多劳多得的物质激励机制。

(6)文化激励。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教师施加正面的文化影响和熏陶,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认同感。

(7)处罚激励。通过行政的或经济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公开的或个别的方式,对任务完成情况不达标、教学态度不端正、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教师实施必要的惩戒和处罚。

(二)从教师角度考虑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决策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而对课程及教师自身发展来说,教师则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1.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阵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和重点都在课堂,在课堂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专业化发展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与同事进行教学协作。在备课方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同事一起听研讨课、评研讨课,之后教师自己还要上研讨课,进行教学比赛,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并可以借助专家的指导和引领,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主体性,更强调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尊重学生人格,多给学生鼓励但也决不是不要批评。我们要在专业化成长中寻求方法更便捷、更易操作、实效性更强的科学育人之策。

2.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专业理论,建立在教师专业理论阅读基础上的专业引领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支柱。按照个人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类阅读计划,同时,将日积月累的阅读收获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校长带头读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心得,点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不足。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3.不断反思总结,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有效路径。教师反思是指教师立足自我、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观念和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最主要的特征,一是自省性,二是反观性,三是研究性。

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技巧和方法。在反思的过程中,不同阶段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而反思性教学总结阶段,则要通过反思日记等方式对这个反思周期进行总结,得出初步的结论,并从中找出新的问题,开始下一个反思周期。另外,设计其他的反思文本,初始阶段写问题集锦、教学流程设计、精彩回眸、问题环节、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在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之后,教师还应该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很多学校都搭建了网络教研平台,具备专业化发展素养的教师一定会物尽其用,促进自身和专业化发展。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而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