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浅议

2009-05-25 09:01许阿娟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格大学生

许阿娟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已经引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乃至社会的注意,而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呈现的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成因,探讨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格

随着贫困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国家及社会各类资助的增加,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存在于校园的弱势群体,其处境和自身素质日益为高校教育者和社会所重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使我们看到了贫困大学生身上所展现的自强自立的优点,同时也暴露了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这些倾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人格结构。

一、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受教育问题作为国家和社会所重视的三大民生问题之一受到了国家和全社会的空前关注。国家和社会将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提升到国家和社会责任的高度,资助金额和受助范围、幅度加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以说功莫大焉。然而在资助中暴露出的部分贫困生的不良心理,也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1.部分贫困大学生受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没有正确地理解国家和学校的举措,在受助过程中存在不良思想,甚至人格缺陷

几年来,国家和学校所推出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了一大批贫困大学生。然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仍然使这些资助在数量众多的贫困生中成为杯水车薪,尤其是师范类和二类本科院校中庞大的贫困生对资助的渴求仍得不到满足,资助金额的相对短缺使部分贫困生不能完全享受到资助,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受助对象评选中的“多难选择”,也给不能享受资助的贫困生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不公平感。

(1)国家与学校资困幅度的相对扩大与实际力量的薄弱造成部分贫困生享受资助“心安理得”,甚至“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不良心态。在高教管理者落实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当成一种无偿的“给予”,实际上国家和学校的资助看似无偿,实则包含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希望学生在受到资助后能够完成学业,顺利成才。而部分学生对资助抱有“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的“心安理得”心态,国家和学校的帮助根本不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态度,反而对一切都无所谓。

(2)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和感恩,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毫无任何感触,不把它看成是学校和国家对自己的帮助,麻木不仁、缺乏感恩甚至缺乏诚信。

(3)一些贫困生自私自利,把国家和学校的帮助当成利益去争取,甚至以欺瞒的手段获取资助。由于学校和生源地民政部门联系的脱节以及地方保护观念的影响,开具困难证明这一严肃的过程变得极不严肃,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没有“门路”往往难以得到证明,而一些有“门路”的学生开具证明又轻而易举,这使落实资助政策的教师实在难以辨别学生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

(4)部分贫困生对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困难当作向学校和社会索取帮助甚至利益的资本。因为资助资源的相对短缺,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中形成“竞争”,为了获得资助,个别学生甚至捏造或夸大自己的家庭贫困程度。

2.存在的思想及心理问题

(1)心理复杂,既自卑又自傲,性格孤僻、极端,对自己的贫困状况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在同学中的孤立。

(2)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存在占便宜的心理,即享受了资助就认为占了“便宜”;没有享受到则心理不平衡,存在阴暗心理。

(3)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经济贫困而生活不贫困,超能力享受各种奢侈消费品。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大学校园,同时也成为贫困生的“装备”,很多贫困生拥有手机,有的甚至拥有MP3和笔记本电脑。

(4)交际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

二、造成部分贫困学生人格问题的成因

1.学校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极少灌输人格教育的内容,中小学以考试为目标,大学以获得专业知识成就专业人才为目的,虽然思想政治(品德)课从小学开到大学,但是并没有改变重专业、重成绩、轻品德、轻思想的状况。很多高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两课)内容僵化、空洞、滞后,不能跟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缺乏时代气息,远离实际生活,不能和学生思想契合,因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教育功能。

2.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经济社会的风起云涌,社会上各种“成功”的范例,使学生淡化和模糊了主流的价值观念,受到“挣大钱”“注重物质”观念的诱导,攀财比富心理严重,人生价值观变得实际而功利。有的贫困同学上学期间,迫于经济压力出去打工,受到社会“成功者”的影响,一门心思挣钱,觉得只有挣大钱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而忘记了进高校的根本——学习知识。贫困家庭往往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生存上,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甚至一些学生的贫困原因就是因为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或者单亲家庭,这样的孩子很难享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较为积极的人生观的教育和熏陶,没有形成完备的人生观念。较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的影响使家庭和学生本人往往备受挫折,为了生存、为了求学可能遭际世态炎凉的打击,致使学生容易形成世故观念。

三、如何培养和健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

(1)在资困过程中采取引导方式对贫困生进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国家、学校、老师和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温暖,消除其对社会的戒备心和不平衡感,消除其排斥社会的不良心态,促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的贫困。一些同学对家庭的贫困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从而自我封闭,对社会和他人怀有戒备心理,轻易不相信他人,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不平衡心态,个别同学甚至仇视社会,将贫困原因完全归罪于父母。教育管理者可借资助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家庭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逐步得以改变;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政策等,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相反在贫困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经受生活的历练而成为意志坚强、懂事的优秀青年。

(3)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充满朝气和阳光的校园文化生活,参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正当竞争,获得自我肯定和自尊、自信,获得健康的心态。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正当的竞争意识、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获得自信,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环境。

总之,虽然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乐观积极、感恩图报、道德品行良好,但部分贫困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们在工作中耐心细致地予以引导,在生活中给予温暖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贫困人格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