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绎对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2009-05-25 09:01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听说能力表演综合素质

张 璐

摘要:英文原版电影给我们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文化载体,使其有效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听说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不断探究的热门问题。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显示,“演”电影这一教学活动对学生英语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原版电影;表演;听说能力;综合素质

近年来,英文电影作为一种多媒体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原版电影提供了现实化的语境、本土化的语言以及真实的跨文化信息。众多英语教师都期望通过英文电影来让中国学生了解并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俚语俗语,并借由电影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英语教师在利用英文电影教学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原版电影包含大量纯正地道的语言元素,被公认为学习英语不可多得的良好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却又很难通过观看原版电影,实实在在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言节奏不习惯

原版电影不仅语速快,而且充斥俚语、缩略语甚至是不规则句型。语言节奏的不习惯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依赖中文字幕,忽略了实际的英文对白,学生英语方面的收获几乎为零。

2.学生的差异性

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就观看影片的内容或主题展开讨论,但乐于参加讨论的往往是口语基础较好的同学,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勇气也没有兴趣参加讨论,久而久之,这部分不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也会消失殆尽。

如何利用原版电影这一多媒体资源,使其行之有效地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成了一直困扰英语教师的问题。

二、试验方案及理论依据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从被动的影片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表演者,也就是让学生把所看的电影演绎出来,这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试验方案

笔者采用了本校06级经贸系某班为试点对象,利用听说课,让学生演绎电影,并将其表现划入期末口语成绩的一部分。据开学初的调研报告显示,该班学生高考英语平均成绩103.5分(满分150),但班级成员88%来自县镇乡村,听力会话基础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学生特性,笔者制定了具体的执行方案:

1.人人参与

全班进行分组,由于电影剧本中人物数量的难以预测性,可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笔者发现,学生间的组队规律往往是座位邻近的同学或同宿舍的同学同组,这较好地确保了同一组成员内英语水平有高有低,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

2.合理选材

在学生自由选材的基础上,教师辅助把关,确保学生所选剧本难度适宜。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在分组过程中落单,帮助其寻找适合个人表演的电影独白或者名人演讲。

3.确定时间

考虑到学生其他课业方面的压力以及其客观英语水平,一般提供一周半到两周的准备时间。正式课堂表演时间为5分钟左右,也就是让学生选择影片经典片段,这确保了其表演的精彩性以及观看学生的积极性。

4.科学评价

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语音语调:20%;语言准确性:20%;表达效果:20%;自信程度:10%;仪表仪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10%;创意:10%;投入热情:10%。

(二)理论依据

笔者之所以采用让学生演原版电影这个试验方案,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选电影剧本,自由组队,自己构思演绎方法,自我排练,这符合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倡导的个性化学习(individualized learning)。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材,而是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掌握学习进度,这一学习体验让他们从心理上有强大动力,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自主化学习、启发式学习和趣味性学习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的构建主义理论。

2.协作性学习

在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此项试验也要求学习者与他人协作。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把这一教学方法称之为“协作性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其主要精神是使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Gokhale,1995),这决定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Halliday(1985/1994)的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可说明我们使用语言既是为了表述思想,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由于电影剧本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要求每一个表演组都由若干名学生组成,在选材、排练及表演过程中,每个组员都需要与他人协商合作。Bruner(1985)指出,协作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同伴支持系统使学习者有可能同时内化外部知识(如同伴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如对同伴们的各种理解进行评估),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智力。

3.提高语义表达能力

在以往口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在以往的口语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欠佳,表达时容易犯一些发挥性错误, 同时,由于学生在活动前缺乏正确的语言输入,因而意识不到自己的语言错误。而教师有时过分强调意义的表达,忽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这种重意义轻形式的做法使学生不能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得权威且正确的反馈,以至反复出现错误,直至石化(fossilization)。电影剧本中语言的精准性、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控制性语言“操练—排练—指导”和“监控—展示”的编排形式可使学生在活动前获得足够量的正确的语言输入,以避免学生表达时反复出错。语言学家Krashen说过,可以理解的输入和情感过滤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原理也就是背诵模仿的东西正确、可理解,在实际会话应用时也就会正确、可理解。

三、成效及反馈

电影表演这一口语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到提高,还给学生带来了超出语言学习范畴的帮助。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对剧本反复阅读,对生词推敲记忆,对句型熟悉掌握。而演绎的过程又让学生把原人物的台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正好完成了一个对词汇、句型从熟悉到掌握到运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观看DVD记录对白,此过程亦是一种训练听力的好方法。另外,在观看同班同学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演员产生特别的兴趣和关注,这激发了他们听清演员对话的欲望,产生了强烈的动力,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除了语言方面的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欲也能得到激发。由于学生的表演水平和表达效果被列入了评价体系,使得原来羞于开口的同学被推到台前不得不说,师生的关注及鼓励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完成了从害羞畏难到主动表现的心里蜕变。

四、结语

实践证明, 结合英语教学特点将原版电影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 能使第二语言学习事半功倍,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一种技能。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电影演绎为英语习得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训练的基地,为学生基础学习和英语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 Braddock.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Hemel Hempstead:Phoenix ELT. B,1996.

[2] 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

猜你喜欢
听说能力表演综合素质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