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词类活用

2009-05-25 09:01赵明剑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教学

赵明剑

摘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探讨了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并采用古今汉语对比的方法重点做了讲解。

关键词: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

古汉语是枯燥难教的一门课,词类活用是这门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好了,可为以后的“翻译”教学打好基础;教不好,就直接影响了后一章的“翻译”教学。如何才能教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学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呢?笔者采用了古今汉语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效果不错。

学生在高中学了不少的古文,普遍反映活用词难以辨认,不好理解,翻译有困难,一提词类活用就发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课堂上,笔者先从现实生活中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

①他英雄了半天,其实是狗熊。

②哼,别人都笨,就聪明了你了。

③这一着儿立刻活了一盘棋。

然后叫学生指出例句中的活用词。学生们学古代汉语不太感兴趣,但对这些生活中的例子,用现代汉语知识解释还是没多大问题的。接着笔者又问了学生两个问题: ①这些活用的词原来是什么词性,现在是什么词性?②如果这些词再脱离这些句子又是什么词性?

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也不难。最后大家一致公认:这些词的活用,实质是临时取得了别的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就是说,凡是临时取得别的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词就是活用。头疼的问题就这么简单解决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趁此势笔者就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浅显例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试探着找活用的词:

①曹子手剑而从之。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学生对以上例子比较熟悉(因为中学课本上学过),大都能说出来。结果,有的同学因不能理解个别字词的含义,指不出来活用的词;有的同学因辨别不出古汉语中的词性,答不上来。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即“授之以渔”。于是,笔者就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以上这些句子。分析的结果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和现代汉语的例句一样,都是临时取得别类词的词性、语法功能的词,辨认方法很简单:如果按原本词性的意思解释不通了,且处于非本词性所处的句子成分位置的词就是活用的词。

学生掌握一般的词类活用之后,再学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词类活用,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翻译却犯难了,因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翻译是有一定的格式的,不像上面的词类活用,直接翻译成动词就行了。针对这两种类型,笔者依然采用对比的方法先引导,给几个现代汉语的例子让学生做:

①老栓,真是运气了你。

②再穷不能穷教育。

③谁鱼肉人民,我们就不会让谁有好下场。

通过对现代汉语句子的理解,学生基本懂得了词语活用的意思了,笔者紧紧抓住“使动”与“意动”这两种活用词的方法做文章,什么是“使”?什么是“意”?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之后,笔者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做了总结:使者,客观也;意者,主观也。学生记住了这样两句话:凡表使动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情,凡表意动的都是主观上的意念。其格式是:“……使……怎么样了”“以……为……”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谁把谁怎么样了?”“把……当作……”“认为……”

从现代汉语过渡到古代汉语,利用这公式学习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笔者先在高中课本上选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做: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这些例子浅显而且又学过,学生做得比较快。如果是新课文该是什么情况呢?笔者就领着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例子:

①先生举手出狼。

②饮余马于咸池兮。

③乃召庄而贵之。

④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

最后检查结果是,学生除了对个别字词意思不理解外,所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例子都能够利用公式套着理解,至于个别字词翻译的准确性,下一章“翻译”还须认真思考。

以上这些例子都属于名词、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词也类似于动词,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也有同样的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教学结果表明效果非常好。一是借熟知识学习,好学;二是学生感到离生活近了,好懂;三是把复杂问题实质化、规律化了,好掌握;四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得投入;五是学习轻松了,考成绩普遍提高了。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课化为生动有趣的课,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才是教师从教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古汉语教学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活用成语梳理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