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离别美

2009-05-25 09:01郭新霞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雨霖美美品味

郭新霞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没有诗歌,我们的文化将变得苍白;没有离别,我们的人生将失去色彩。所以,我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雨霖铃》课的教学反思的主题确定为“品味离别美”。

离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早已有之。面对离别,古人既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豪迈,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但这样的人毕竟不多。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是凡夫俗子,所以面对离别更多的是“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的伤感。既然我们是寻常儿女,我们就要体会寻常人离别的万种风情,这就是我所设计的课堂导入。在对比和回忆中引入本课的主题——离别。为了使学生品味、感受到离别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美美的听:“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首先在感人肺腑的配乐《雨霖铃》朗诵中,将学生带入诗人所描写的离情别意中,在听的环节中,听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感情。

(2)美美的说:通过聆听,要求学生在说这个环节中说诗的感情基调,说诗的节奏停顿,说诗歌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的字词。

(3)美美的读:诵读是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读这环节中,我让三、四位同学读,请其他同学做评价,并且评价的同学对朗诵的同学读得不好的地方,要示范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提高。

(4)美美的议: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词的主题——伤离别;而通过讨论,欣赏词的意境——情境交融。在议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2个问题: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②诗人所选取的景物中,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5)美美的赏:在赏这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我设置问题:“你最欣赏诗中的那句?请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作者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的学生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的很感人”。我设置问题:《雨霖铃》中的“千古俊句”会是哪一句呢?学生听了非常激动。我又问为什么不用“今宵梦醒何处?芳草地凄风残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由此看来,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是否具有启发性才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6)美美的唱: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功能主要是歌唱。然而现在,这一功能逐渐消失。在这节课中,我找来古诗新唱《雨霖铃》,学生边听边唱,很快就学会了,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同时能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本来的功能。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只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给予学生启迪,那么,这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同时也离不开对比。离别的种类有很多:有和至爱亲人的离别,和一般亲人的离别,和恋人的离别等,那么面对这些离别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学了这首词,我的学生冯晨雪在她的文章《面临离别》中写道:

“长亭短亭,杨柳依依;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熙来攘往,各有各的驿站,各有各的归宿。你我可能邂逅交臂,但紧接着便是离别。相逢是偶然的,相离又是必然,人间有多少次相遇,便有多少次离别。即使是相携终老,其中也必有人先走一步,独自乘风归去。

人生有太多的离别使我们泪水涟涟,有太多的遗憾使我们不敢选择,但既然逃避不掉,便只有认真对待。

当你与你年迈的父母离别,放下心中的不舍,坚定地告诉他们,你羽翼已丰,行囊早备,你的行程已开始,旅途中感谢他们的牵挂,使老人相信,你肯定不会数典忘祖、宝山空回。

当你与朋友握手告别,告诉他们兄弟情深,来日再聚,今日一别,四海为家。火车北下,载走的是人,留下的却是十几年的回忆,让他们知道,昔日的孩童今日已长大,你便有了几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当你与恋人吻别,将你与他的感情和依恋留在她的双唇、面颊,让她的牵念伴你走天涯。她眼角的泪花,要微笑着替她擦。你的心中,便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你的日子不再寂寞,你的路程不叫漂泊,你的人生不会颓废,你的困难不是旋涡。

当你与你不喜欢的人告别,挥手自兹去,让他们感受你的坦然、你的涵养、你的潇洒。你的儒雅风度告诉他们你已非昨日故我;今日,我将它带上心的旅程,开始人生的拼搏。让他们一洗昨日恩怨,化干戈为玉帛。

离别,不一定沉重才是真实,也不一定泪水满襟才感人肺腑。离别,又有了新的涵义:离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离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面对这一行行充满灵气,富有文采的文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骄傲、自豪和欣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赋课堂以智慧、以生命,融教学以自己独特的思考,绝不能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才会锦上添花,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日有所进!

猜你喜欢
雨霖美美品味
美美
雨霖铃·有一年
题庐山三叠泉
品味桂峰
一字一句总关情
跳舞美美的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