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动机

2009-05-25 09:01
教师·下 2009年4期

单 影

摘要: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动机的缺失是一重要因素,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成为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从作文教学模式、命题限制、写作训练过程、激励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关键词:写作动机;写作自我效能;激励评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而且越往高年级走,对写作感兴趣的人数竟越少,学生写作动机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良好的写作动机,许多学生写作时兴趣索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应付,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空洞无味,毫无新意。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动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改变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之具有正诱因的特征,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呆板、僵化:许多老师只是出示一个作文题目,或者简单地对题目、材料分析几句,便让学生开始作文。长此以往,学生的新鲜感没了,学生的情感被抑制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比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想象,进行想象作文;可以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续写;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练习应用作文;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漫画作文、观察作文;写作时不必每次都限定时间,可以让他们写一些不限时作文,要求他们在课外单位时间内完成;在教学空间上可以由课堂向校园、社会延伸、拓展。

二、降低写作难度,营造宽松写作环境

当学生在作文中体验到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扣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命题,使其情感爆发出来。为此,教师在命题时应降低难度,少设一些门槛。多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的形式或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有话可讲,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再从中选择进行命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命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甚至还可以不命题,只规定相关场景,进行场景作文。

三、改进写作训练过程,鼓

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是自信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水平的学习策略,乐于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能完成某项作文任务,即使拥有生活体验或阅读方面的积累,也感觉自己写不好,而不愿再做尝试,放弃努力。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负面的自我效能,因而影响他们对写作的情绪反应,使得他们不愿在写作上努力,丧失了写作动机。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应改进写作训练过程,放低写作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放到收,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四、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激

发学生作文兴趣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转变以往的公式化、模式化的评价观念,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写作习惯。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应该纠正修剪式的园丁心态,慎重评分,把每一篇作文都看作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努力挖掘、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学生在被肯定、被赞赏时,就能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形成积极的写作心理,在今后的作文中就会有意或无意地继续尝试以前获得的成功,日积月累,成功的表现越来越多,优秀作文就逐步产生了。

教师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可将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诵读;可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园地”,将每次作文的佳作或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展示;可采用老师推荐、学生互荐和学生自荐的方法,向学校报刊、国内刊物推荐学生的作品;可引导学生为自己建立一本“优秀作文本”,收集自己的优秀作文,定期展评,使得每位学生能认真对待每次作文……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只有让学生的思想之器锋利起来,他们才能下笔千言,妙笔生花,写出一篇篇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