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探讨

2009-05-25 09:01杨红晔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口诀分数意识

杨红晔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多种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其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应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笔者在这里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1.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是培养他们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必须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以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小组合作的学习中。

2.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这样,可以缩小组际差异,而且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了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也可以轮换当,以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变换形式,激发“合作”。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还要经常利用其他活动,如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互查当天作业等。通过这种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能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首先,培养分工与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要想成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就必须树立起分工与合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时,要统计班里的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首先就需要进行分工,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而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然后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而其他同学则说出该物体的形状。这个活动要通过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就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交流习惯。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可以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也即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了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等精神的发展,也使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那么,应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笔者按照“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四步来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从中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的相互合作者,这就增加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程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要创设情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认识”时,首先利用生动的画面把儿童带入这样的情景中:一条前宽后窄的道路上飞驰着汽车,一会儿就被堵塞了。这时提问:“为什么会堵,如果你是设计师要怎样设计道路?”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并进入到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氛围中。

2.提出讨论问题后适时组织讨论。例如,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后,再学6~9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自学。小组先复习前面学口诀的过程,并按“操作学具列乘法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四大步骤组织自学,然后交流汇报。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3.在学习重点、难点上组织小组讨论。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了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从而突破“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时,可以先让小组探究合作,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要求学生动手分分,然后再用分数表示出来,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接着,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并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然后,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以使他们突破“一个整体”,从而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1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以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研究,构建新知,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且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全过程。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时,安排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行的认识后,讨论:①学校主教学楼的防盗门为什么都有平行四边形图案;②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学生们有的放矢,在讨论中把新知与日常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了,并实现了发散性思维的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赋予了学生相当宽松的课堂气氛,为他们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也为其个性的充分、健康、全面、最优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课堂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法,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口诀分数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巧记乘法口诀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消防意识
三八等于多少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