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06-03 03:1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散文化戴望舒象征主义

开 健

摘 要:戴望舒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从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戴望舒 现代派诗歌 象征主义 散文化

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的散文化及创造性借鉴古典诗词的诗歌艺术特色。

一、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

以象征化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烘托、传达诗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诗歌的含蓄美,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即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是戴望舒诗歌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

“诗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单是想象。”戴望舒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 ”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因而他的诗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把思想放在首位,他是把感情放在首位的。他在诗作中使用暗示手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些、朦胧些,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在他的成名作《雨巷》中,诗人运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营造出了一个“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盼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雨巷》虽有象征派感觉的不可捉摸,情绪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情感,有古典派的内容,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雨巷》中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内涵十分丰富。它是通过一个真实可信的“我”的形象,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展示了诗人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显然,“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她”在革命知识青年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象征的是那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落寞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使得一大批知识分子用文学的笔来倾诉胸中的块垒,而《雨巷》则是通过这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雨巷,来表达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附依的缥缈情感,这就给此诗带来了非常复杂的,甚至是悖反的情感投射。于是意象和情绪之间的不确定性反而生成了作品丰富艺术内涵的审美张力,形成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梦一般得凄婉迷茫”的、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艺术构图。

戴望舒的诗歌中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又扩大了想象,想象与象征交融互渗,使得他的诗意境朦胧且韵味无穷,深得象征诗幽微精妙的真谛。又如《印象》,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小的渔船,青色的真珠、残阳、微笑、古井等,均积淀着悲凉感伤的情思,内涵与情调一致,行断意连,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朦胧画卷。在后期的《寻梦者》、《萤火虫》、《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创作上,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意象象征化,用来传达情感,努力体现着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的特点。

二、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

戴望舒强调用音乐感造就诗歌,强调诗歌的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统一,追求新诗的音乐美。

戴望舒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起初,诗人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他的第一辑《旧锦囊》中十二首诗都有明显的格律特征。句式大体匀称,每节行数相等,每句七字,且十分押韵。如《山行》:“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悲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愁飘上我心来。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我就像流水的呜咽,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泪珠盈睫。”诗的第一节头两句对仗工整,优美之极。第二节首两句,也略似于对仗,而且两节是整体的对仗。《断章》融入了古典诗歌所具有的韵味,极似一首婉约小令。

1926年发表的《可知》从头到脚押韵,却给人呆板滞重之感,诗人开始认识到,押韵不是增加韵律感的有效途径,于是诗人不断探索,开始新的追求。

1928年8月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雨巷》,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叶圣陶先生称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雨巷》一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每节押韵三至四次,有些音节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诗人有意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在读者心头萦绕。诗歌情绪上的灵动与起伏,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旋律和舒展流畅的音乐美,以浮动而朦胧的音乐暗示迷茫的心境,从而是诗歌的韵律与诗人情感的韵律相融相通。

此外,诗人还运用复沓、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让同一节诗中的字句更迭相见,在重叠中加强诗的音乐性,加重了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在《雨巷》之后,诗人开始勇敢地反叛他所谓的“音乐成分”。“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论零札》)他逐步从追求音律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句式和灵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但这并不说明诗人完全放弃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只能说诗人创作手法更多、更新,勇于用多种形式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从后期的《狱中题壁》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虽然注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内涵,具有层次性,然而整饬的句式和押韵,都流动着诗作所具有的音乐美感,因此说,优美的音节仍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特点之一。

三、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

戴望舒以“散文入诗”,为中国“现代诗”开辟了新途径。为创立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歌,他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起初,他追求诗歌的音律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以“吟”的东西;接着探索借助外国诗的格律写诗,类似“新月派”;后来运用象征派的独特音节与中国传统的抒情方式写诗,《雨巷》即是其代表作。《雨巷》问世不久,戴望舒又向他所谓诗歌的“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写成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我底记忆》:“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这是用散文写成的诗。在一种亲切的日常说话的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轻松、活泼很有韵味。字句的节奏已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最能代表戴望舒诗歌特征的正是这种自由体。

诗人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句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论零札》)。以散文为主要特征的自由体诗集《望舒草》中,情绪的节奏替代了字句的节奏,其律动表现于诗中现代人的情绪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跃动上。如《单恋者》就如话家常:“但我会低声说:/‘不是你!/然后踉跄地又走向他处。”但又不是口语的堆砌,更不是片面求俗,而是情绪自然且有节制的外现,给人以亲切感。诗歌《小病》是散文化十足的华章:“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它几乎凝住了;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遂有了家乡小园的神往。”小病的旅人无聊孤寂,从浅春的泥土香里仿佛闻到了可口鲜嫩的莴苣味,于是勾起了对家乡小园的神往与思念……一切平淡而熟悉,宁静而和谐,营造出一个小病的旅人对家乡的惦念与关切。戴望舒诗体的散文化,不仅表现在描绘人物和事物上,还表现在其善用短句表达情韵。戴望舒从《我底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藩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以散文化的手法传达感情。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显示出散文美。

四、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

戴望舒不仅接受西方象征派诗的影响,还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营养,用中国的抒情嫁接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象征诗。

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上努力营造中国古典式的意境和情调。“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寒风中闻雀声》)勾勒出的景象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雨巷》是借鉴古诗意象进行抒情的典范。诗歌中象征性的抒情形象——“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感伤的。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言,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浣溪沙》)。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哀婉忧愁的心绪是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表现手法。

戴望舒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系在一起,吸取了古诗词中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雨巷》中回荡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含蓄、亲切委婉的情感与晚唐五代诗词的纤丽确有相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于古典诗词的现代特点。与古典诗词的使事用典不同,戴望舒运用了现代语言来描绘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丁香空结雨中愁”似乎没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破灭的情绪,所以《雨巷》中的这个象征性意象更表现出时代特征。

古典诗词中的丁香结是以真实生活景物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在《雨巷》中是诗人想象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可能是诗人一段真实的感情际遇。诗中大概还保留了一些真实的影子,经过诗人的艺术想象加工,是真实和想象的产物,这比古典诗词单纯指愁更进了一层。《雨巷》中的形象借鉴了古典诗词,又超越了古典诗词,是对古典诗词的创造性运用。

总之,戴望舒以他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艺术的自觉追求,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使中国新诗真正走上了“现代性”的寻求之路,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0.

[2]戴望舒.望舒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开健 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 231400)

猜你喜欢
散文化戴望舒象征主义
萧红墓畔口占
在天晴了的时候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烦忧
另类的“王蒙自传”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